電院為新生開展第四期學科導論系列講座
新生導師進書院,學科專業初體驗
——電院為新生開展學科導論系列講座(四)
(通訊員 張玲 張偉)為貫徹落實新生導師制對學生的引領和導向作用,增進學生對電子信息學科前沿的了解,拓展學生視野,電子工程學院聯合海棠3號書院開展學科導論系列講座第四期活動。5月26日下午,電子工程學院天線與微波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劉英教授來到海棠3號書院,為學生作“天線與微波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專題報告。
以生活中大家接觸最多的手機為例,劉英教授向大家說明天線與微波技術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劉英教授利用直觀的圖形、簡潔的語言和生動的描述形象地解釋了天線的功能與作用。
接著,劉英教授從發展歷程、研究方向、平臺建設等方面向同學們詳細介紹了天線與微波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基礎研究方面,針對國家卡脖子問題,取得基礎性、原創性成果。西電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研制了國內第一套近場測量系統;開發了國內自主可控的超級電磁仿真計算系統,填補了國內大規模電磁仿真系統的空白;首創國內外領先的超大規模陣列優化技術,支撐我國第一代自主可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建設。在前沿技術方面,布局信息超材料、電磁空間感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瞄準未來發展趨勢,提前占領技術創新制高點,打造高水平研究型創新平臺,推動天線與微波技術向更高的水平發展。最后劉英教授表示,希望同學們傳承西電艱苦奮斗的精神,肩負起歷史使命,敢于挑大梁,勇于擔大任,不負時代,不負韶華,為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出貢獻。
在交流提問環節,陳幸同學提出“在本科階段想要接觸并學好天線與微波技術該做些什么”的問題。劉英教授表示,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希望同學們以興趣為導向;其次可以提前接觸一些專業相關的書籍,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在能力培養方面,需要打下良好的英文基礎,并通過競賽鍛煉自己的動手能力;最后要牢記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堅韌不拔的品質,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果。孫家純同學則關注天線與微波技術實驗室的未來發展方向,劉英教授指出,在未來實驗室努力堅持四個面向,圍繞國家卡脖子問題開展攻關,并引育西電英才,以人為本,人盡其才,為中國的天線技術發展做出西電貢獻。
通過此次報告,同學們不僅了解了相關專業知識,在專業選擇、學習生活方面也都得到了劉英教授的指導,活動現場氣氛熱烈。據悉,電子工程學院學科導論系列活動以新生導師制為依托,幫助學生建立對學科專業的基本認知和初步體驗,塑造學科、專業和學術素養,讓學生提前接觸并參與相關科學問題,激發研究興趣,提升對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的感性認識,為學生打牢信仰之基、鋪就成才之路,引導和激勵學生成長為電子信息領域的拔尖人才。
供圖:郝震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