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專業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
一、 培養目標
本專業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愛國進取、創新思辨,厚基礎、寬口徑、精術業、通工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扎實的數理基礎知識、國際化視野和創新創業能力的,電子、電氣、信息與通信等電子信息工程相關領域的專業技術人才及行業骨干。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畢業生五年之后應達到以下目標:
(1)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綜合考慮法律、環境、社會、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等因素的影響;
(2)掌握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的有關標準、規范、規程,能夠跟蹤該領域的前沿技術,具有工程創新能力;
(3)具備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擁有團隊精神,具備良好的交流、協調、合作、競爭和工程項目管理能力;
(4)具有國際化視野,能夠積極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和環境,養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不斷增加知識儲備和提升能力;
(5)具有豐富的專業技術工作經驗,能夠綜合運用工程數理基礎知識和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的專業知識,解決電子信息系統設計與集成、信號與信息處理、電磁理論與微波系統工程設計等相關領域的復雜工程技術問題,成長為行業骨干和高層次人才。
二、畢業要求及指標點
(1) 工程知識:掌握本專業所需的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電子信息工程的專業知識,能將上述知識用于解決電子、電氣、信息與通信等相關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
指標點1-1:掌握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并能夠用于表述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
指標點1-2: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的建模。
指標點1-3: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知識,用于電子信息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求解。
指標點1-4: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用于電子信息工程領域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的評價。
(2) 問題分析: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等方式分析電子信息工程的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指標點2-1:能夠應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對電子信息工程的復雜工程問題進行識別和表達。
指標點2-2:能夠識別和表達復雜工程問題的關鍵環節和參數,對電子信息工程的復雜問題進行分析,以獲得有效結論。
指標點2-3:掌握科技文獻、資料的分類,能夠通過圖書館、數據庫、網上檢索等多種方式快速、準確地檢索相關信息,能夠借助文獻研究等方式分析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
(3) 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設計針對電子信息工程的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創新意識,并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指標點3-1:掌握本專業涉及的工程設計原理和方法,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設計解決方案。
指標點3-2:能夠針對特定需求,設計滿足指標和要求的系統、軟硬件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
指標點3-3:在設計中能夠綜合利用電子信息工程的專業知識和新技術,體現創新意識。
指標點3-4:解決方案設計中能夠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
(4) 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電子信息工程的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指標點4-1: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電子信息系統及軟件、硬件模塊進行研究。
指標點4-2:能夠針對電子信息工程的復雜工程問題設計實驗方案,獲取實驗數據。
指標點4-3: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解釋,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
(5) 使用現代工具:能夠針對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現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術工具,包括對復雜工程問題的預測與模擬,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指標點5-1:能夠合理使用恰當的信息技術工具和軟件資源;至少掌握一種軟件開發語言,并能夠運用集成開發環境進行復雜程序設計。
指標點5-2:能夠運用文獻檢索等工具獲取電子信息相關理論與技術的最新進展。
指標點5-3:掌握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儀器、儀表等現代工程工具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并在復雜工程問題中選擇并使用。
指標點5-4:具備使用實驗設備、軟件和現代工程工具對復雜工程問題進行模擬或仿真的能力,并能夠理解其局限性。
(6) 工程與社會: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指標點6-1:具有工程實踐經歷,了解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與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關系。
指標點6-2:能夠基于工程相關背景知識,并結合思政、人文、社科類課程的知識,合理分析和評價專業工程實踐和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對社會、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
(7) 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理解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意義,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電子信息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指標點7-1:理解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意義。
指標點7-2:了解環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及法律、法規,能夠正確理解針對電子信息領域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指標點7-3:能夠合理評價針對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實踐對環境、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影響。
(8) 職業規范:具有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指標點8-1:了解國情,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
指標點8-2:理解工程技術的社會價值以及工程師的社會責任,在工程實踐中能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和規范,履行責任。
(9) 個人和團隊: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承擔個體、團隊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
指標點9-1:能夠在多學科背景下的團隊中分擔任務,并承擔責任。
指標點9-2:能夠在團隊中勝任成員以及負責人的角色,具有團隊合作意識和精神。
(10) 溝通:能夠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包括撰寫報告和設計文稿、陳述發言、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等。并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指標點10-1:具有良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能夠清晰、條理地陳述、表達復雜工程問題,掌握基本的報告、設計文稿的撰寫技能。
指標點10-2:掌握至少一門外語,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能夠在跨文化背景下進行溝通和交流。
指標點10-3:能夠清晰表達或回應指令,就復雜工程問題與業界同行及社會公眾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
(11) 項目管理: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并能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
指標點1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
指標點11-2:能夠在多學科環境中應用工程管理原理與經濟決策方法。
(12) 終身學習: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指標點12-1: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掌握跟蹤電子信息學科前沿、發展趨勢的基本方法和途徑。
指標點12-2:針對個人和職業發展的需求,具有不斷學習、自我完善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三、畢業要求對培養目標的支撐情況
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培養目標歸納如下:
培養目標1: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能夠在工程實踐中綜合考慮法律、環境、社會、文化和可持續發展等因素的影響;
培養目標2:掌握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的有關標準、規范、規程,能夠跟蹤該領域的前沿技術,具有工程創新能力;
培養目標3:具備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擁有團隊精神,具備良好的交流、協調、合作、競爭和工程項目管理能力;
培養目標4:具有國際化視野,能夠積極主動適應不斷變化的國內外形勢和環境,養成自主學習、終身學習的習慣,不斷增加知識儲備和提升能力;
培養目標5:具有豐富的專業技術工作經驗,能夠綜合運用工程數理基礎知識和電子信息工程領域的專業知識,解決電子信息系統設計與集成、信號與信息處理、電磁理論與微波系統工程設計等相關領域的復雜工程技術問題,成長為行業骨干和高層次人才。畢業要求對培養目標的支撐關系矩陣如下表所示。
畢業要求對培養目標的支撐關系矩陣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