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十年圓滿 持之以恒:記西電人工智能領域十大進展


西電新聞網訊(通訊員 張丹 王丹 孫其功)從2007年到2017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走過十個春華秋實,“凝心聚力”“焚膏繼晷”“砥志研思”“成績斐然”是形容實驗室這十年最好的詞匯,在全體師生不懈的努力下,實驗室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各項事業都邁上了新的臺階,也在人工智能領域為西電創造了十大進展。

一、“基于自然智能的學習與優化基礎理論研究”解決了非結構化數據的多分辨逼近難題,成功實現了海量小樣本數據的學習與識別,實現了非結構化海量數據學習中的高效優化,于2013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二、“圖像結構建模與視覺表觀重構理論方法研究”揭示了圖像結構在時空與尺度變化上的一致性規律,構建了局部-非局部結構感知的視覺表觀重構模型,發現了結構統計分布與視覺感知質量之間的內在規律,于2016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三、“編碼混疊成像與計算重建理論方法研究”圍繞圖像高分辨率成像重構理論和方法,闡明了用低分辨率探測器獲取高分辨率圖像的機制,揭示了圖像時空結構相關的計算特性,發現了感知圖像結構差異性的機理,提出了適合非線性多空間結構稀疏的計算重構模型,于2017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通過評審已公示)。

四、研制成功我國首套類腦SAR系統,該系統可實現大規模SAR影像中橋梁、機場、車輛、飛機、艦船等目標的檢測、分類與識別,具有大場景SAR影像地物分類、變化檢測等功能,填補了國內SAR智能感知與解譯系統與原理樣機的空白,打破歐美了對我國的技術封鎖與禁運。

五、研制成功基于面陣CCD的光譜視頻成像系統,系統可同時高分辨感知時、空、譜信息,提升了傳感器的感知能力,緩解了我國缺少星載高分辨傳感器的壓力,光譜視頻獲取等關鍵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六、研制成功我國首個人臉畫像識別系統,實現了人臉照片與手繪素描畫像之間的相互轉化,進而實現不同模態人臉圖像的檢索比對與識別,該系統極大地提高了異質人臉圖像合成的效率及識別的準確率,對香港中文大學人臉素描標準數據庫(CUFS)的識別準確率達到了99.67%,領先于國內外其他進行異質人臉識別的研究團隊,已成功輔助警方破獲了重大案件。

七、研制成功遙感影像大數據類腦解譯系統,采用最新的分布式高性能集群技術,基于類腦智能的分布式深度學習算法,實現了超大規模、復雜場景的遙感影像解譯與特定目標的快速檢測。該系統具有高時效性、高精度性、高穩定性、易擴展性,能為快速開發大數據場景應用提供有力支持。

八、研制成功深度學習FPGA系統,支持板間通訊以及設備間級聯,支持高帶寬和大容量的存儲訪問,并實現了基礎的深度學習模塊,如:卷積、池化、非線性函數、全連接等,可通過軟件SDK實現各種深度學習模型。實現了與Caffe/TensorFlow等深度學習平臺的無縫對接。推進了人工智能算法在軍事、航空、航天等特殊應用領域的應用。同時也可以廣泛應用于數據中心、云計算、機器視覺、深度學習、高性能計算、仿真、金融等領域。

九、人工智能研究平臺和基地實現跨越式發展,聯合建立了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111”計劃智能信息處理創新引智基地、“信息感知技術”國家2011協同創新等3個國家級平臺;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陜西省大數據智能感知與計算2011協同創新中心、智能科學與技術教學團隊等7個省部級科研平臺和教學平臺;智能信息處理、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視覺計算與協同認知等6個省部級創新團隊。同時,與各大知名企業加強聯建,成立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斗JMRH聯合研究中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蒜泥人工智能研究院等9大聯合研究中心/實驗室。


十、引領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創新人才培養,創新地確立起了“國際前沿+西電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國家級特色專業智能科學與技術累計培養了2000余名本科生,同時,在人工智能領域培養了1600余名研究生。在全國“挑戰杯”、阿里巴巴舉辦的“淘寶穿衣搭配算法大賽”、IEEE國際進化計算大會“大數據優化競賽”、京東JData算法大賽等競賽中,西電學子勇奪十余項冠亞軍獎項。從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走出的校友中,已有百余名校友成長為我國這一領域的領軍人物。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說道:“機會從不等待一切猶豫者,觀望者,懈怠者,軟弱者。貴在堅持,持之以恒、永不放棄、團結一致!”同心、同徳、同使命!定心、定位、定江山!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上下深受鼓舞與啟發,走過了一個圓滿的十年,但能用來回首的時間不多,荊棘與榮耀同在身后,實驗室將毫不遲疑的繼續堅持攀登學術的崇山峻嶺,揚帆知識的浩瀚海洋,為西電再創輝煌,為我國人工智能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