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所畢業生楊少毅,深耕人工智能領域的“85后”
近日,韓國圍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與人工智能圍棋程序AlphaGo之間的對戰受到空前關注。人機大戰之余,也對“人工智能”進行了一場科普。西安蒜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少毅有著7年的智能硬件研究經驗,曾研發出六代機器人和3D人體掃描儀——Visbody。他認為,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將加速人工智能的發展。
“創客三人組”的“機器人”們
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第一天,楊少毅就被學校組織的新生科技展深深吸引。在后來的社團活動中楊少毅認識了同樣是“科技迷”的褚智威,他制作的“循跡小車”令楊少毅佩服不已。請教切磋中,兩人成為好友。之后,楊少毅又邀來學妹謝雯雯,形成“創客三人組”。
“最初,工作室是在一個車間里隔離出來的。由于負擔不了購買足夠設備和材料的費用,我們跑到廢品回收站,撿回幾塊生銹的鋼板,自己拋光、切割、打磨,做成了第一個機器人。”楊少毅告訴記者。
在一次次的學習、嘗試和改進中,一個又一個難關被攻破。他們先后研發出“室內體感服務機器人”、“海陸空三棲飛行機器人”、“仿人型家庭服務機器人”、“仿人型機器人”等六代機器人。“全國科技類競賽的大獎我們幾乎拿了個遍,還獲得2000萬元的天使投資。”
自2014年成立以來,“蒜泥科技”已成長為擁有40余名員工、3000平方米綜合辦公場地、軟硬件齊備的科技創新公司。業務涵蓋了智能型機器人、3D打印、智能家居、智慧社區,以及智能體感設備等領域。
Visbody——更加智能的“機器人”
“傳統的3D掃描成像要20分鐘左右,對體驗者來說實在難言有趣。”楊少毅決定解決這個市場痛點。“關于這項技術,我們都是從國外頂級的學術論文里了解的,再結合前人的經驗和我們團隊多年的技術積累,一點點摸索總結。最后終于有了Visbody。”
2015年10月20日,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經過近半年重重選拔,迎來了總決賽。這次大賽共提交作品36508個,其中,“蒜泥科技”的Visbody人體三維掃描儀項目突出重圍,最終獲得總決賽金獎。
在“蒜泥科技”一樓辦公區,記者看到這個外形酷似飛船的Visbody,極具“科技范”。楊少毅說:“人站在里面不到一秒鐘,電腦就能收集到精準度極高的人體三維數據。這種‘穹頂式結構’均勻分布了93個500萬像素的攝像頭,精度達到0.1毫米以內。”此外,同期開發的Visbody Studio軟件,不僅能夠對掃描儀進行自動校準、一鍵操作,更可對三維數據進行智能去噪、隊列合成,而完成這一系列工作傳統修模師需要一個月時間。
Visbody引起現場多位投資人的極大興趣。但是,他們的點評讓楊少毅很受啟發。他回憶當時的參賽情況,“當時有評委說,如果只是單純地把設備賣出去,那又把自己做成傳統的設備生產商,等市場飽和后就不再需要了。”
經過深思熟慮,楊少毅決定調整發展方向:繼續更新算法,做數據平臺。“未來的平臺是圍繞數據,如果我們能掌握一項最貼近人體本身的數據是有非常大的市場潛力的。”
掘金人工智能產業
經過調查他們發現,除了應用于3D打印、影視特效、三維動畫等專業領域外,Visbody在服裝、健身、美容等領域也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楊少毅舉例說,對于服裝行業,實現個性化定制是大趨勢。如果根據個體具體身體數據制衣,要改變整個傳統生產、營銷模式。現在有人提C2M模式,就是顧客直接對接廠家,這就要求廠家是全套信息化生產。“我們正在等待行業的‘風口’。”
在一段動畫里記者看到,3D立體的“楊少毅”站在一個虛擬空間里,輕點鼠標,可以讓他實現跑、跳、打太極拳等一系列動作,很是神奇。“很多女生喜歡韓國男明星,我們可以利用你的三維數據,實現你和男神一起演電影的夢想。”
楊少毅解釋說:“以往任何人或物的三維模型對于計算機來說,只是數據的不同組合。但是,在智能算法的幫助下,計算機不僅能夠將人和物區別開來,更能識別人體的各個部位。因此,基于三維模型的智能補全、測量計算、模擬預測、動作編排等都成為了可能。”可以看到的是,融合了人工智能技術的3D掃描儀有著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人工智能隨著“人機大戰”走進大眾視野,在它令人震撼的思維能力背后,同樣是大數據挖掘和學習能力。
楊少毅說:“像人一樣,人工智能的發展也需要學習,這些知識和經驗是以海量的數據為支撐。這樣,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才可能被逐步釋放。如果把人工智能比作火箭,大數據就是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