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學與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成果顯著
西電新聞網訊(通訊員 趙佳琦)“智能科學與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依托“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打造了“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智能信息處理”國家111創新引智基地、“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創新團隊等一系列國內首批、國際領先的科研平臺,將高水平的科研積極轉化為高水平的教學,使其成為學生成長的“沃土”。“智能科學與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畢業生,同時也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今年“智能科學與技術”國家級特色專業迎來了第七個畢業季。作為國內首批四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之一,該專業在人才培養的探索和創新道路上經歷了充滿創新機遇的十一年,形成了良好的就業局面,“洼地效應”顯著。
作為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2006-2020)的重點和前沿領域,以及21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的核心、前沿和制高點,該專業以大數據智能感知與計算、計算智能、SAR影像解譯與目標識別等為主攻方向,在國內外有著良好的聲譽。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人才洼地”效果明顯,也得益于其具有計算機、通信與電子信息等多學科領域交叉等特點。
由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辦的“學術之春”和“學術之秋”活動,自2008年開辦以來,已連續八年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如英國伯明翰大學姚新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王力波教授、微軟亞洲研究院主任研究員、西電教授吳楓博士,美國杜克大學Lawrence Carins教授(IEEE Fellow)、美國加州大學Frank Haist博士等,累計300余場報告。依托實驗室與惠普公司合作建立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惠普公司高性能計算聯合實驗室”,以及與AMD公司成立的“AMD-西電多核異構高性能實驗室”。實驗室主辦的“智能杯”程序設計競賽也已連續開展四屆,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形成了西電品牌,為提高專業的影響力、做好專業的國際品牌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
截至2015年4月,該專業已培養六屆畢業生,800余名學子學成畢業。該專業累計考研和出國率達到85%以上,多名優秀畢業生被推薦保送至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自動化所等國內知名院校和研究所。還有超過20%的畢業生留學于美國杜克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加州理工學院、俄亥俄州立大學、伊利諾伊理工學院、英國萊斯特大學、南安普頓大學、利物浦大學、法國高等電力學院、德國漢諾威大學、德累斯頓工業大學、瑞士提契諾大學、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等海外著名大學。該專業的就業率達到97%以上,這些畢業生受到包括華為、中興、聯想、美的、海信、康佳、步步高、科大訊飛、三星等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企業,以及中電集團、航天科技集團、中船重工集團等科研院所的青睞和高度評價。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老師在認真傳授課本知識的同時還鼓勵學生去創新,鼓勵學生去創造,培養了很多優秀的本科畢業生。這些優秀的畢業生在學習期間不僅學到了很多科學知識,還激發出了自己的創新意識,做出了很多優秀的成果。他們不僅提升了自己的價值,還為學弟、學妹樹立了優秀的榜樣,為學校贏得了榮譽。
楊少毅于2008年進入電子工程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習。他動手能力很強,在學習之余積極從事科研實踐活動。在2010年同電子工程學院褚智威、謝雯雯同學組織成立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蒜泥車間”機器人科技創新創業團隊。2012年以優異的成績保送到“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焦李成教授名下攻讀碩士學位。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在全國模范教師焦李成教授的指導和熱情的鼓勵下,楊少毅對機器人技術進行了孜孜不倦的追求。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級電工電子教學基地及大學生“星火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支持計劃的支持下,經過幾年的發展與努力,蒜泥科技由小變大,逐步發展。蒜泥團隊已設計制造了8款完整的機器人系統。曾獲得“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二等獎、“全國創新論壇”十佳作品獎等榮譽,申請“自適應機械手、遠程替身機器人”等專利12項。2013年,通過西電大學生創業孵化計劃,團隊獲得風險投資100萬,注冊成立西安蒜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http://www.suanier.com/ )。公司專注于3D打印服務、快速成型技術及智能機器人研發。公司目前已經研發了Frank等六代機器人,為西電等學校提供全套的教育機器人解決方案,同時公司已經與全球最頂尖的快速成型技術設備制造商建立了合作關系,引進了全球最先進的工業3D打印機,可提供高端3D打印服務,同時公司還提供智慧社區解決方案,在西北國金中心等社區布置弱電與安防項目。
金杰于2010年進入電子工程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習。在本科期間連續三年獲國家獎學金;曾獲全國虛擬儀器設計大賽三等獎、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陜西賽區一等獎;以第一作者申請了五項國家專利,包括兩項發明專利和三項實用新型專利。2013年8月金杰榮獲第八屆中國青少年科技創新獎,在人民大會堂接受了表彰獎勵。他帶領的團隊制作出一種能夠在水下工作的蛇形環境勘測機器人獲得意法半導體iNEMO校園設計大賽中國區冠軍。2013年10月,金杰團隊的作品“華夏留影——自主學習的皮影表演設備”在第十三屆全國“挑戰杯”大賽中進行了首次公開展示,立刻得到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受到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的報道,并獲得本次“挑戰杯”全國二等獎。2014年入選“第九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在“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老師的鼓勵下,懷揣著對高新技術的渴望,金杰在畢業之后選擇去美國南部加州理工大學繼續深造。
孫其功于2011年進入電子工程學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習。在課余時間積極從事科研實踐,獲得微軟“創新杯”全球學生科技大賽中國區一等獎、中國大學生軟件服務外包大賽全國二等獎、陜西省大學生“挑戰杯”特等獎、陜西省大學生高等數學競賽一等獎、全國計算機設計大賽西北地區賽一等獎,申請國家專利兩項。現擔任全國首支以在校大學生為主體的文化科技創新團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文化科技創意團隊)技術總監。2015年入圍“第十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評選。2015年孫其功以全院綜合評分最高的成績保送到“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焦李成教授名下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相信在全國模范教師焦李成教授的指導下,在“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優秀的科研環境熏陶下,孫其功還會做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
繼續留在西電深造的畢業生也繼續表現出極強的科研潛力。2009屆畢業生曹宇和惠轉妮、2011屆推免研究生陳曉偉分別作為主要成員帶領各自團隊獲得AMD中國高校加速計算競賽第三屆(2010年)冠軍、第四屆(2011年)亞軍(清華大學參賽隊獲冠軍),取得了全國高校最好的成績;這兩支團隊也同時獲得了2011年微軟高性能計算校園編程大賽第四和第五名(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軟件所和清華大學的隊伍分獲第一、三等獎及優秀獎),以及2012年AMDAPU/GPU異構開發大賽全國一等獎。2010屆畢業生王晗丁、羅娟娟、趙佳琦以及2011屆畢業生任燕、張思博、劉天宇、趙妙云等多名學生獲得本校本—博連讀資格,并在國家“111”創新引智平臺支持下獲得聯合博士培養資格,分別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埃塞克斯大學、諾丁漢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西班牙Basque Country大學的國際著名進化優化與計算智能團隊學習。這些同學在大數據進化優化、智能挖掘與機器學習等方面取得了優異成績,并先后在Evolutionary Computation、Information Sciences、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等國際高水平刊物上投遞和發表長篇學術論文。
良好的科研氛圍培養了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學術型和專業型人才。該專業同時建立了與國際接軌的本、碩、博人才培養體系,成效顯著。博士和碩士供不應求,涌現出像付旭松、白雪、張雪、張偉、賀予迪、譚夢雨、曹宇、惠轉妮、張立寧、陳曉偉等優秀畢業生,成為百度、騰訊、阿里巴巴、聯想、華為、中興,三星大數據研究院等國內外著名企業研發崗位的搶手貨,同時大量畢業生到中電14所、20所、38所、54所、中航503所、504所、631所、771所、中國兵器206所、209所、212所等就業。該專業已培養全國百優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1人和提名1人,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8人。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獲得了四項國家級質量工程的支持,專業建設經驗得到全國人工智能學會的推薦并受到相關高校的一致認可,同時是全國同類專業中第一個國家特色專業,也成為創新人才培養的示范田和全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的一面旗幟。關于國家級特色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的教學成果也獲得了2011年度陜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