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優秀共產黨員趙國慶教授:作為一名老師很幸福


作為一名老師 很幸福

——記優秀共產黨員、電子工程學院趙國慶教授

■ 本報記者  楊舒丹    學生記者  張菁  王朵

  端午節前一天,我們約到了趙國慶教授。采訪是在他和學生們一起工作的辦公室里進行的。當我們走進辦公室的時候,他靜靜地坐在電腦桌前工作。見到我們,他熱情地招呼我們坐下。樸素 的 外表,平和的語調,爽朗的笑容,這是趙國慶教授給我們的第一印象。

  矢志不渝育桃李

  28歲的時候,趙國慶已經是雷達偵測技術的授課老師了。回想起那個時候,他淡淡地笑著:“還記得那時候班里好多學生都跟我年齡差不多,和他們一起學習,一起生活,一起成長,真的很幸福。”趙國慶教授碩士畢業后留校工作至今已經30年了,如今,58歲的趙國慶仍然堅持給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博士生授課,他總是教導學生要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常常給學生們交流多年來的治學經驗。

  趙國慶教授的學生、電子工程學院電路系統專業的謝敏睿已經讀研二了。在她讀本科的時候,趙國慶教授給她講授專業課。她回憶說,本科的時候學的是信息對抗專業,偏向軍工方面,有的知識點比較難懂,每當這個時候,趙老師就用一些實例等幫助大家理解,聽他的課像是聽故事一樣有趣,同學們在快樂中學到了知識。

  學生們都說,趙老師講課認真,板書工整,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他們都愛聽趙老師的課。

  趙老師的同事說,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他講授的課程盡管早已不是第一年講了,但他每年仍然會進行講義的修訂,讓學生在掌握課程的基礎的同時,了解學科最新的發展。

  他擔任教師工作30年中,一直堅持承擔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學工作。他先后開設了 “雷達原理”、“雷達對抗原理”、“隨機信號分析”、“網絡綜合與設計”、“信息戰導論”、“信息對抗新技術”等6門本科生課程,是其中4門課程的教學負責人,所負責的“雷達原理”、“雷達對抗原理”兩門課程已經是陜西省精品課程,撰寫了專業教材3本,其中《雷達對抗原理》為國家級重點教材。目前所在專業已經出版了 《通信對抗原理》和 《網絡對抗原理》教材,獨立研發了“雷達/雷達對抗”、“通信/通信對抗”、“網絡/網絡對抗”試驗系列設備和課程實驗,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專業課教材和實驗體系。他負責的“信息對抗技術”專業也是陜西省名牌專業。

  潛心科研碩果豐

  趙國慶教授一直從事電子戰理論與技術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現在已經58歲的他仍然致力于科學研究,常常因為一個科研問題熬至通宵。當問及他動力源自哪里時,他說:“因為興趣,也因為這些就是我的職業生命。”

  趙國慶的同事、青年教師湯建龍老師回憶說,很多次為解決系統聯調時出現的問題,趙老師和年輕教師一起加班加點到晚上12點以后,根據測試現象,分析問題,設計解決方案。他在科研方面兢兢業業,一直教導年輕教師一定要嚴謹對待科研工作,認真培養科學精神。

  作為學科帶頭人,他和他的同事們組建了一支方向明確,人員、項目和經費較為穩定、充足,具有長期發展基礎的科研工作團隊,并與國內主要研究機構和研究單位具有長期、穩定的協作,在國內具有較大的影響。

  “搞科研至關重要的是團隊合作。那些自己一個人干的往往都只是局限在一些小的項目上,要想搞大項目,還是得大家一起合作。一個團隊是否能夠獲得成功,關鍵在于是否合作得好。”談到科研團隊時,趙國慶教授懇切地說。

  趙國慶教授專心科研,科研路上碩果累累。他先后主持和參加國防 “973”、“863”、國防基金、GFYY等方面的科研課題60余項,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5項;先后發表論文百余篇,其中EI檢索20余篇。

  他還連續3屆任國家總裝備部 “綜合電子戰專業組”成員,國防“973-1”項目專家組組長,中國電子學會DZDK學會的副主任委員,國防“863-707”項目監理組成員,國防科技 “DZDK系統與仿真”重點實驗室、“通信對抗”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成員,編寫了《雷達對抗原理》國家級重點教材。

  真正為學生著想

  當談及他和學生相處時,他笑著說:“我很喜歡和他們在一起,和他們在一起很開心。他們需要我的經驗來指導他們的學習,而他們也給我帶來了青春活力。”

  他的學生們說,無論什么時候,只要去找趙老師,不管是學習上的問題還是生活中的問題,無論是關于專業知識點還是課外競賽,趙老師都會暫時停下手頭的工作,認真細致地給學生講解。趙老師的一位學生說,趙老師像父親一樣地愛著他們。

  他說,“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一顆責任心。當把教育每個學生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的時候,自己也就可以算是一名合格的老師了。”

  當問及他這一生最值得驕傲的是什么時,他很滿足地說:“其實我覺得我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唯一覺得很好的就是——作為一名老師,很幸福。當我看到我的學生成為我們行業的佼佼者的時候,我心里覺得甜甜的。”

  這就是趙國慶教授,他默默奉獻著青春年華,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熱情,在個人崗位上詮釋著一名共產黨員的神圣責任。

  來源:《西電科大報》2011年6月25日

來源 http://news.xidian.edu.cn/view-29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