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校友故事丨黃曉芳:馴服戈壁狂風的達坂城姑娘


“達坂城的石路硬又平啊,西瓜呀大又甜!那里來的姑娘辮子長啊,兩個眼睛真漂亮!”隨著《達坂城的姑娘》這首歌傳唱國內外,人們都知道了新疆有個達坂城,達坂城里有漂亮的姑娘。達坂,意為高高的山口,山坳帶來狂風,在這狂風肆虐之地上生長出的不止有甜美的西瓜和漂亮的姑娘,還有馴服狂風的戰士。

黃曉芳,達坂城的姑娘,“首都最美巾幗奮斗者”,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1999級校友,金風科技研發中心控制工程與保護部副部長高級工程師。新疆自治區青年科技拔尖人才、自治區科技廳專家庫專家,先后榮獲新疆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2023年,黃曉芳獲得“首都勞動獎章”,成為安徽省第十四屆人大代表。

黃曉芳

帶著兒時對家鄉那片風車森林的好奇,達坂城的姑娘來到了西電

不管是乘坐火車,還是汽車,但凡路過達坂城的人,都能見到一片風車的“森林”——達坂城風電場,這里是中國風電的搖籃。黃曉芳就出生在這片風車森林不遠處的新疆化肥廠,“白色的風機像大風車一樣在風中悠悠轉動”,透過窗戶,亞洲最大的風力發電場映入童年黃曉芳的眼簾,她對這些隨風轉動的龐然大物充滿著好奇,“這些大家伙,到底是怎么轉動發電的?”這些疑問在她心里埋下了種子。

帶著兒時的好奇,1999年黃曉芳走進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本就對理工科感興趣的她,在面對數電、模電以及其他通訊基礎科目的學習時不僅沒有感受到壓力,反而充滿了動力,尤其是孫肖子老師的模電課,更是讓她和同學們興趣滿滿。身為學生,專心上課,刻苦自習,她潛移默化中提升著專業知識能力;身為團支書,召開班會,策劃活動,她不知不覺中充實著自己的組織與社交能力,大學四年在豐富多彩、絢爛多姿中度過。

黃曉芳本科畢業后繼續在西電深造,研究生的學習無疑是黃曉芳新的起點,每日的任務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學習與運用,更多的是實驗的開展和創新的開掘。跟隨導師落地科研項目的開發和測試驗收,日復一日的清晨早起與深夜而歸,一次又一次的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黃曉芳的學術能力和素養也得到了扎實的鍛煉與提高。

回望這一路,從帶著求知的欲望,懵懂地進入西電,再到逐漸逐漸愛上大學生活、愛上西電,再到學術的深造。帶著夢想的黃曉芳一直在路上,不懈奮斗、不斷提高。

“誰說女子不如男?”不信這個邪,黃曉芳堅持留了下來

畢業季,在來校招聘的眾多企業中,黃曉芳選擇了金風科技。到企業面試時,讓黃曉芳想不到的是竟然是總經理直接負責面試,他強調金風會提供給年輕人們一個公平開放的技術研發平臺,人與人的關系單純和諧,可以讓研發人員持續專注,創造最大的價值。這番話讓黃曉芳心里有了數,她坦言,從走進大學到研究生畢業,一直沉浸于理工科的她并不喜于人際關系處理,就是希望能找到一個技術研發平臺展現自己,當時很多同學走進國內外有影響力的通信企業,她則毅然決然地選擇了金風。

“怎么是個女生?”2006年進入金風時,黃曉芳在人力資源部同事的帶領下來到自己的部門—電控部,主管領導見到她以后詫異地發出了疑問。這個部門業務,需要常年駐守在戈壁灘的風電場,考慮到身體、生活等各方面因素,并不適合女生,所以她成為了該崗位第一個女生。黃曉芳不信這個邪,她是達坂城的姑娘,是被狂風吹大的孩子,心里默默決定一定要做出點成績來。對于做主控軟件的開發,她充滿了興趣。控制風機怎樣去運行,相當于賦予風機“大腦思維”,給了風機生命,童年埋在心中的疑問黃曉芳也終于有機會去深入探尋。

達坂城風電場

小女生變身女戰士,將風機控制軟件開發周期縮短了一半

很快,黃曉芳就理解了主管領導的詫異眼神及質疑,至今,她還記得第一次走進風電場時的場景。一眼望去,廣袤的戈壁灘有說不盡的荒涼。六七個人組成的團隊,共同為國產化的新兆瓦級樣機調試工作而奮戰。作為新成員的黃曉芳,就從這項工作起,開始深入學習風機的主控系統,感知風機的每一子系統如何控制,調試程序怎樣與系統匹配實現預期的功能。

風電場的氣候多變,達坂城的5月份還會下雪,冬季最冷時零下20多攝氏度。更何況風機調試常常在十一二月份進行,這時候,哪怕穿上所有御寒衣物,嚴寒的天氣還是會很快把整個人凍透,踩在塔底鋼板上的雙腳不一會兒就失去知覺。

但對黃曉芳來說,最大的挑戰還是爬塔筒。“一般的塔架都在60米左右,相當于20多層樓高,系好安全帶徒手往上爬,眼睛只能往上看不能往下看,往下看腿都軟了。”黃曉芳回憶道。由于風電場沒有廁所,作為女生的她就沿著戈壁灘一直走,看到有溝、有草、有樹叢的地方再方便。

黃曉芳爬塔筒檢查設備

一個戰士永遠不會逃離自己的戰場,黃曉芳就是如此,她與她的團隊抱著要用自主技術開發打破核心軟件靠國外引進的決心,為了實現直驅永磁風電機組的控制系統軟件全面國產化,在達坂城的野外一呆就是半年。這時恰好主管領導來現場視察,對她的表現豎起了大拇指。這么大的機器,在自己編寫的程序控制下轉起來,是自己賦予了它生命與思維,那種自豪感、成就感融入她的骨子里,成為了她奮斗的動力。風電場的歷練,讓黃曉芳更加堅信,世上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只有通過后天的奮斗才能獲得。憑著這個信念,她迅速成長起來,并逐漸形成了勇于擔當的精神。

2008年以后,黃曉芳便挑起了1.5兆瓦風機批量產業化的主控軟件開發及優化升級工作,對整套軟件徹底掌握。在公司領導的鼓勵和支持下,黃曉芳帶領團隊創新推動主控軟件模塊化、參數化設計,從控制參數到故障參數,再到模塊選擇參數,提煉出共性實現邏輯變化,開發了通用的主控軟件架構,經過重重驗證,在所有兆瓦機型上廣泛推廣應用。新的軟件架構可以實現新機型主控軟件開發周期縮短一般時間,與此同時,黃曉芳作為專業負責人,通過實踐經驗積累,牽頭制定了整套的專業工作標準及操作規范,為研發工程師提供了許多值得借鑒的工作方法,使風機控制軟件開發的周期縮短了一半,她也收獲了個人發明專利,成為德國老工程師眼里卓越的中國研發工程師。

逆風飛揚 創新突破 聚焦行業關鍵技術

在風電行業摸爬滾打17年,黃曉芳堅持不懈、踏實研究,在風電機組控制系統軟件開發及國產化、風電機組及風電場智能化數字化控制及保護系統開發工作中不斷開拓新技術領域。

她主導多風電軟件產品系統架構、數據交互模型等設計,在可靠性、可移植性等多個維度突破創新,成功應用于幾萬臺風電機組,并通過跨行業學習,引入汽車行業先進的基于模型的軟件開發技術,結合系統需求工程及自動化測試案例,實現多系統跨平臺的軟件集成驗證及多學科仿真實驗室,開發出一系列測試工具鏈方案,大幅提高軟件質量及開發效率;她還致力于通過高質量的國標、行標推動國內風電行業的發展,積極開展風電基礎技術的研究和沉淀,牽頭主導或參與編制了《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組主控制系統軟件技術規范》、《風力發電機組協作聯動控制系統設計技術規范》等5項國家及行業標準,填補了國內風電行業控制軟件方向標準的空白。

以技術創新提升風電產品競爭力,是黃曉芳堅持的理念,只有不斷突破邊界,才能帶來技術的發展。她快速吸收計算機行業、大數據行業的新知識,不斷拓寬技術領域,攻堅克難,堅持自主知識產權,開創性提出智能電控系統、智能風機的概念定義,利用高精度先進傳感系統,實現風機自感知、自決策、自保護等技術,結合獨立變槳、雷達前置控制等先進載荷控制技術,提高風機對復雜風況的適應性;基于云計算、邊緣控制器、數據鏈路及信息安全等IT技術,實現多樣化風機數據匯集及分析建模,賦予風機不斷進化的思維邏輯,打造了風電場集群控制平臺,承載尾流、壽命、噪聲控制等多項協同控制技術,并構建了由云、場、端三層組成的風機控制及診斷預警系統生態;通過多產品多平臺的綜合技術架構,實現多元化技術的協同應用與發展,在發電性能、安全可靠性、環境友好性、電網友好性、用戶友好性等方面全面提升了風機智能化水平,期間申請發明專利20余項,多項國際專利。

“為人類奉獻碧水藍天,給未來留下更多資源”,這是黃曉芳一生的信念

最近大國重器——全球首臺16MW風電機組在福建沿海吊裝完成,中央電視臺的直播報道讓更多人的目光關注到了風力發電這個行業,讓更多人了解到這龐然大物的力量。塔架152米高,葉輪直徑達到252米,掃風面積相當于7個標準足球場。這臺大風機即將在黃曉芳所帶領的軟件工程師團隊手下并網運行。運行后,額定功率下,葉輪轉一圈就能發電34度,一年可以發電6600萬度綠色電,可滿足3.6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量。

無疑,這是黃曉芳的驕傲,也是所有風電人的驕傲。新的時代賦予了風電科技工作者新的使命,也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非常榮幸能夠見證“十四五”3060的雙碳機遇給這個世界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也非常榮幸成為綠色能源踐行者的一份子。” 為人類奉獻碧水藍天,給未來留下更多資源,路就在腳下。

黃曉芳工作照

 

 

責任編輯:趙彤璐
信息來源:西電校友總會https://mp.weixin.qq.com/s/4JT-cjle8rB_9uK5e9M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