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處理與控制新技術”研討會在西電召開
(通訊員:高新華、魯兵兵)10月22日下午,“信息處理與控制新技術”研討會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校區主樓Ⅲ區201會議室舉行。本次會議由電子信息攻防對抗與仿真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辦,主題為“信息處理與新技術”,由實驗室主任周峰教授主持,特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龔晨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孟德宇教授和西北工業大學梁彥教授等著名專家學者為廣大師生做了一系列精彩的學術報告,并針對該領域信息處理與控制新技術的發展現狀與應用前景,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研討。
會上,首先由龔晨教授作了題為“無線光弱信號特性研究”的報告。他結合無線光通信以上兩個信道信號特點,給出了寬光譜關聯特性以及弱信號下的“非線性、非加性、非高斯、雙隨機性”的信號刻畫。
接著,孟德宇教授作了題為“誤差建模原理”的報告。他的報告聚焦于如何針對包含復雜噪聲的數據進行誤差建模的魯棒機器學習原理,并成功應用于在線視頻處理、圖像恢復等領域,已體現出個性化的應用優勢,該原理亦有希望能夠引導出更多有趣的機器學習相關應用與發現。
最后,梁彥教授作了題為“多速率復雜系統建模、估計與融合”的報告。他的報告聚焦于多種復雜不確定性下的多速率系統建模、估計與融合,是當前信息處理的學術前沿,在多傳感器協同探測、天波超視距雷達目標跟蹤等領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
本次研討會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從信息處理到系統建模技術,每一場報告內容豐富而全面,開拓了大家的學術視野,并為各位專家、學者和師生們之間探討信息處理技術領域發展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臺,為實驗室的后續學習和研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報告人簡介:
龔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2005年本科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碩士畢業于清華大學,2012年博士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導師王曉東教授)。畢業之后在美國高通公司擔任高級系統工程師,從事無線通信及其標準的研發工作。2014年加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方向包括無線通信、無線光通信、無線大數據與AI等。發表IEEE/OSA期刊論文50多篇,提交并錄用3GPP專利3項。2016年獲得香港求是青年學者獎,2017年獲得Globecom優秀論文獎。
孟德宇,西安交通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教授、博導。曾赴香港理工大學、Essex大學與卡內基梅隆大學進行學術訪問與合作。共接收/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包括TPAMI、TIP、TKDE、TNNLS、TSMCB、PR等國際期刊與ICML、NIPS、CVPR、ICCV、ECCV、AAAI、IJCAI、ACM MM等國際會議論文。擔任ICML、NIPS等會議程序委員會委員、AAAI2016高級程序委員會委員。曾獲陜西省青年科技獎、陜西省優秀博士論文獎,入選首批西安交通大學青年拔尖人才計劃。目前主要聚焦于自步學習、誤差建模、張量稀疏性等機器學習相關方向的研究。
梁彥,西北工業大學教授,“信息融合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Alberta大學訪問學者、香港理工大學Research Fellow、清華大學博士后出站、Automatica杰出審稿人(2013-2014),陜西省自動化學會控制理論與應用專委會主任委員。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國家高新工程、總裝WQZB預研基金以及國防科技合作項目等科研課題,在國防工部工業出版社出版《天波超視距雷達數據處理》(國防科技出版基金資助)等學術專著3部,在Information Fusion、Automatica、IEEE Trans. SP、AC等處發表JCR一二區SCI論文40余篇。深入開展OTHR數據處理、機載多速率不確定信息融合相關學術研究,以及算法的軟件工程化、實測數據驗證與工程應用,突破了多路徑航跡融合、航路航跡數據關聯等信息融合關鍵技術,授權技術發明專利8項。所開發的算法軟件在中電科14所、10所、中航技613所、兵器206所等8個單位的OTHR數據處理與工程化等項目驗證與應用。以第一完成人獲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