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先鋒|電子工程學院王文兵:仍是此間少年
前言:為落實貫徹《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關于加強大學文化建設的實施意見》和學校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精神,繼續將鏡頭對準基層,講好“西電故事”,傳承西電精神,黨委宣傳部、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校團委等部門聯合推出“研途先鋒——向優秀同學學習”系列報道。該報道旨在挖掘西電研究生群體中的先進事跡,宣傳我們身邊的青春榜樣,積極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讓廣大研究生行有示范、追有目標。歡迎各單位積極提供線索,我們將安排專人進行采訪報道。聯系人:盧毅,聯系電話:88202308,郵箱:luyi@xidian.edu.cn
王文兵:仍是此間少年
■學生記者 王文君 賀敏娜
在大數據時代,我們的生活已被逐漸呈現出高維發展趨勢的數據包圍,但高維數據的冗余、“噪聲”又不禁讓人頭疼。王文兵的研究方向恰恰就是幫助人們排憂解惑,從海量的高維數據中選擇出有價值的信息,將高維數據中冗余的部分處理掉,實現對數據的降維,從而提高后續算法處理的效率。
王文兵說:“目前,特征選擇是機器學習等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和難點,而我則是主要對機器學習領域的高維數據降維方法進行研究,具體研究其中的特征選擇算法。我認為做學術研究不僅能實現自我價值,同時也能造福社會,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王文兵,師從電子工程學院尚榮華教授,目前在“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做課題研究。在短短兩年的碩士階段,他發表了多篇高質量學術論文,其中有三篇論文被SCI檢索。今天,讓我們走近他的科研旅程。
【人物故事】
以科為友
“我對科研有著濃厚的興趣,樂此不疲。”經過四年基礎知識的學習,本科畢業時,王文兵義無反顧地選擇考取電子工程學院的研究生,成為焦李成教授團隊“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一員。
在實驗室里,王文兵第一次真正接觸科學研究就對其產生了興趣,實驗室濃厚的學術氛圍讓他很快進入了狀態。研究生階段與本科差別巨大,除了專業課程,王文兵還依照導師尚榮華教授的要求閱讀相關方向的論文,從一些優秀的碩博論文開始,到一些質量較高的國際期刊論文,在閱讀過大量的文獻之后,王文兵對領域內研究方向有了初步了解,并逐漸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尚教授每周組織的討論會中,他也從聆聽者成長為演講者,科研熱情被充分調動。
以研為師
王文兵在科研過程中充滿了決心和熱情,很多科研都是從一段摸索開始,然后了解相關研究方向并確定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向,最后再下定決心去做。他一直銘記導師尚榮華教授的教導,碰到困難不輕言放棄,而是認真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他從不覺得科研工作枯燥,相反,他以百分之百的熱情投入到科研,以嚴謹認真的態度讓自己的科研工作水平不斷提升。
在焦李成教授嚴謹的治學態度的影響和導師尚榮華教授耐心的指導下,王文兵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在高水平國際期刊中,他以學生第一作者的名義在SCI檢索、中科院分區一區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上發表論文“Nonnegative Spectral Learning and Sparse Regression-based Dual-graph regularized Feature Selection”、中科院分區二區期刊《Knowledge-Based System》上發表論文“Subspace learning-based graph regularized feature selection”,以學生第二作者的名義在SCI檢索、中科院分區二區期刊《Pattern Recognition》上發表論文“Global discriminative-based nonnegative spectral clustering”。
【他人眼中】
研究時的“小靠山”,生活中的好朋友
在王文兵好友眼中,他是一個踏實嚴謹、認真細致的人。在科研時,他永遠是大家的“小靠山”,對于任何事情他都準備充分,從不忽略plan B。直系師弟孟洋調侃說:“太老實可能是師兄的唯一缺點。”
王文兵是導師的好幫手,師弟的好榜樣,朋友的好兄弟。學術研究最怕“踏實”二字,而不論是他的朋友王佳東,舍友張文龍或是師弟孟洋,他們都提到了王文兵的踏實、嚴謹、認真。他的好友王佳東以實驗為例形容他道:“實驗前需要準備大量數據,王文兵每次都準備充分,從未有過差錯。”穩重之人必有可靠之處,王文兵的嚴謹讓實驗室的很多工作都可以放心交給他來做,投入之人必能走向遠方。
王文兵并非“老學究”式的學生,他的舍友張文龍說:“王文兵喜歡看綜藝節目,也經常參加社交活動,不是一成不變地扎在實驗室,他也時刻關注著社會熱點甚至娛樂八卦。”別人眼中的王文兵,實驗時可靠,娛樂時有趣。他就像一個多面體,用自己豐富的思維與現實世界進行拼接組合。他的腳步緊跟時代,用不斷更新的知識,詮釋著新時代科研人員的魅力。
【他這樣說】
守住初心,耐得寂寞
談起科研人的特質,王文兵說:“毅力、決心和熱情是必不可少的。科研往往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在大家看來它是有些枯燥的。有時候,為了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或是一組能獲得最佳實驗結果的參數,熬夜到凌晨兩三點是常有的事。想要在研究中有所突破,絕非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當我們問到如何才能發表那么多高質量的學術論文是,王文兵透露出一個小秘密——審稿人的意見,他說:“SCI期刊審稿人都是業內知名的專家,他們都具有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學術水平,所以他們對論文進行斧正時所提出的意見都是具有建設性的。我的導師尚榮華教授也一直讓我們重視審稿人的寶貴意見、正視自己論文的不足之處。按照他們的意見修改后,文章質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對此我們非常感激。”看得出,王文兵的內心滿是對研究的一絲不茍與對建議的虛心接受。正是這種飽滿的熱情以及在科研的寂寞中保持的不驕不躁,使得王文兵在學術的路上越走越遠。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
談起恩師,王文兵感激與感動的情緒溢于言表。“非常感謝焦李成教授帶領的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這里給我提供了展開科研的平臺和良好的學術氛圍。焦老師知識淵博、治學嚴謹、高瞻遠矚,一直是我們整個智能所所有成員學習的榜樣。他帶領著我們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并著眼于未來,讓我們的科研團隊始終處于研究領域的最前端。尚老師是我前行路上的燈塔,在我最迷茫的時候給我指引方向。她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給我的學習和生活提供了很多幫助,令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溫暖。正是‘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這個大家庭,讓我有了不斷前進的動力,讓我在科研的路上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