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AI”時代,智能引領新工科
(通訊員 張丹 王丹)對于公眾,可能是在AlphaGo橫空出世以及人工智能2.0等熱詞的出現后才高度關注“人工智能”,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在這一領域卻是耕耘已久,于1990年成立我國第一個神經網絡研究中心,2003年成立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2004年設立智能信息處理博士點,2005年獲準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并建立智能信息處理創新團隊,同年,智能感知與計算實驗教學中心建立,經過多年的奮斗,西電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績斐然,在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也是全國唯一的智能領域國家級特色專業,同時也是國家重點學科、國家“211”重點建設學科。
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智能新工科人才輩出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云計算等這些專業不同于傳統的工科方向,都屬于原來沒有的專業,是學科交叉的產物,即最近剛剛被提出來的新興工科專業——新工科, 作為新工科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以培養一流國際化人才為目的,以人工智能時代國家人才需求為指導,以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為參考,同時充分考慮西電在電路、信息處理上的學科優勢,團隊在信息處理應用、計算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方向上多年的研究積累和研究生培養經驗,在智能、通訊、數據等多學科交叉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創新地確立起了“國際先進+西電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培養體系用產學合作、產教融合、科教協同、國際合作、本碩博銜接與協同的新工科方式,呈階梯式、有針對性地完成讓學生“會做、敢想、能創新”的培養,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創新”貫穿于學生的成長始終。在此培養體系下,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畢業生,被稱為“智能三劍客”的西安蒜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少毅、“第九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金杰和“第十屆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孫其功;2015年CEC大數據優化競賽第一名,創立了西安圈體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周明星;2015年阿里巴巴天池大數據競賽第一名王露平……到目前為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已經為我國培養了超2000名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國內外人工智能及互聯網領域的大小競賽均能看到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身影,創新創業的新銳弄潮兒中不乏本專業畢業的優秀學子,近五年,本科畢業生平均就業率超98%,2016年就業率為100%,騰訊、阿里巴巴、德州儀器、華為、中興、聯想、三星、美的、海信、康佳、步步高、科大訊飛等國際知名企業之中都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擔當重任。
高水平科研帶動高水平教學,學術師德雙豐收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師資隊伍由教育部“長江學者支持計劃”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焦李成教授帶領,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近30位博導、碩導中有多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國家各層級人才發展計劃等的獲得者與入選者,更將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殊榮收入囊中,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能力卓越。在這支高水平隊伍的不懈努力下,建立了電工電子國家基礎課程教學基地、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教學改革實驗班、教育部回國人員實驗室和教育部“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重點實驗室、“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智能信息處理”國家111創新引智基地、“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創新團隊等一系列國內首批、國際領先的教學、科研平臺。團隊更積極地將高水平的科研轉化為高水平的學科教學和本科生能力培養,取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獎項,擁有國家精品課程《微處理器類新技術實驗》、省級精品課程《微處理類新技術實驗》、《圖像理解與計算機視覺》、《數字信號處理》等,團隊內不僅有長江學者,也有“全國模范教師”、“陜西省師德先進個人(標兵)”、陜西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在科研成果的反哺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已成為學生成長的沃土。
立足西電看世界,敢與全球爭先
AI的疆場是全球的疆場,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從建立之初就倡導師生“立足西電看世界”,鼓勵教師和學生出國交流、深造,更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積極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去。團隊中80%以上的教師有國外留學或訪學經歷,近五年有百余名本碩博生出國交流學習,出訪的學校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國伯明翰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西班牙Basque Country大學等著名學府,還與英國貝德福德大學等諸多高校開展常規化的交流訪問為教師和學生“走出去”開闊視野、學習先進知識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重點實驗室還參與承擔了為期5年的歐盟第七框架國際合作項目,與伯明翰大學、萊頓大學簽署了歐盟項目合作協議,與伯明翰大學、埃塞克斯大學、諾丁漢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均簽署了共同建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的協議以及三項國際合作項目,在類腦計算、大數據智能感知、計算智能、圖像處理與解譯和圖像重建與智能感知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師生走出去,學者走進來,自2007年起,專業教學團隊每年度春、秋兩季分別舉行“學術之春”和“學術之秋”的學術周系列活動,邀請專業領域的國內外頂尖學者前來做學術報告,這一學術活動已連續舉辦十八屆,在全國高校中獨一無二,在剛剛結束的“深度學習與大數據感知國際研討會”上,就有包括IEEE Distinguished Lecturer、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內的33位專家為學校師生做學術報告。
目前,無論是我國產業變革的大趨勢還是發展新經濟的大需求,都要求大批智能領域的人才支撐,建設新工科已成為高校刻不容緩的工作,智能專業更是新工科建設的急中之重,是引領新工科建設、融合新工科發展的核心專業,面對時代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決心,以培養新工科人才為己任,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深化建設以“智能+信息處理”為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既面向當前急需,又考慮未來發展,培養適于“互聯網+AI”時代的創新人才。
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智能新工科人才輩出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云計算等這些專業不同于傳統的工科方向,都屬于原來沒有的專業,是學科交叉的產物,即最近剛剛被提出來的新興工科專業——新工科, 作為新工科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以培養一流國際化人才為目的,以人工智能時代國家人才需求為指導,以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為參考,同時充分考慮西電在電路、信息處理上的學科優勢,團隊在信息處理應用、計算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方向上多年的研究積累和研究生培養經驗,在智能、通訊、數據等多學科交叉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創新地確立起了“國際先進+西電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培養體系用產學合作、產教融合、科教協同、國際合作、本碩博銜接與協同的新工科方式,呈階梯式、有針對性地完成讓學生“會做、敢想、能創新”的培養,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創新”貫穿于學生的成長始終。在此培養體系下,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畢業生,被稱為“智能三劍客”的西安蒜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少毅、“第九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金杰和“第十屆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孫其功;2015年CEC大數據優化競賽第一名,創立了西安圈體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周明星;2015年阿里巴巴天池大數據競賽第一名王露平……到目前為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已經為我國培養了超2000名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國內外人工智能及互聯網領域的大小競賽均能看到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身影,創新創業的新銳弄潮兒中不乏本專業畢業的優秀學子,近五年,本科畢業生平均就業率超98%,2016年就業率為100%,騰訊、阿里巴巴、德州儀器、華為、中興、聯想、三星、美的、海信、康佳、步步高、科大訊飛等國際知名企業之中都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擔當重任。
高水平科研帶動高水平教學,學術師德雙豐收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師資隊伍由教育部“長江學者支持計劃”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焦李成教授帶領,設有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近30位博導、碩導中有多位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國家各層級人才發展計劃等的獲得者與入選者,更將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殊榮收入囊中,師資力量雄厚,科研能力卓越。在這支高水平隊伍的不懈努力下,建立了電工電子國家基礎課程教學基地、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教學改革實驗班、教育部回國人員實驗室和教育部“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重點實驗室、“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智能信息處理”國家111創新引智基地、“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創新團隊等一系列國內首批、國際領先的教學、科研平臺。團隊更積極地將高水平的科研轉化為高水平的學科教學和本科生能力培養,取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獎項,擁有國家精品課程《微處理器類新技術實驗》、省級精品課程《微處理類新技術實驗》、《圖像理解與計算機視覺》、《數字信號處理》等,團隊內不僅有長江學者,也有“全國模范教師”、“陜西省師德先進個人(標兵)”、陜西普通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等,在科研成果的反哺下,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已成為學生成長的沃土。
立足西電看世界,敢與全球爭先
AI的疆場是全球的疆場,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從建立之初就倡導師生“立足西電看世界”,鼓勵教師和學生出國交流、深造,更新知識,改善知識結構,積極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去。團隊中80%以上的教師有國外留學或訪學經歷,近五年有百余名本碩博生出國交流學習,出訪的學校包括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國伯明翰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西班牙Basque Country大學等著名學府,還與英國貝德福德大學等諸多高校開展常規化的交流訪問為教師和學生“走出去”開闊視野、學習先進知識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重點實驗室還參與承擔了為期5年的歐盟第七框架國際合作項目,與伯明翰大學、萊頓大學簽署了歐盟項目合作協議,與伯明翰大學、埃塞克斯大學、諾丁漢大學、荷蘭萊頓大學均簽署了共同建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的協議以及三項國際合作項目,在類腦計算、大數據智能感知、計算智能、圖像處理與解譯和圖像重建與智能感知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師生走出去,學者走進來,自2007年起,專業教學團隊每年度春、秋兩季分別舉行“學術之春”和“學術之秋”的學術周系列活動,邀請專業領域的國內外頂尖學者前來做學術報告,這一學術活動已連續舉辦十八屆,在全國高校中獨一無二,在剛剛結束的“深度學習與大數據感知國際研討會”上,就有包括IEEE Distinguished Lecturer、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在內的33位專家為學校師生做學術報告。
目前,無論是我國產業變革的大趨勢還是發展新經濟的大需求,都要求大批智能領域的人才支撐,建設新工科已成為高校刻不容緩的工作,智能專業更是新工科建設的急中之重,是引領新工科建設、融合新工科發展的核心專業,面對時代發展和國家戰略需求,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決心,以培養新工科人才為己任,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提高創新能力為目標,深化建設以“智能+信息處理”為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既面向當前急需,又考慮未來發展,培養適于“互聯網+AI”時代的創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