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人工智能時代的行動派:記智能感知與計算團隊


“人工智能”時代的行動派

——記“三好三有”導學團隊之電子工程學院智能感知與計算團隊

■記者 王格

“團隊中的老師很多,我們遇到問題,向任意一位請教,都能得到細致的解答。”獲得中國青少年科技成果創新獎的博士生孫其功如是說。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獲得者、“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焦李成,“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入選者王爽、公茂果、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劉靜,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侯彪、楊淑媛、張向榮、李陽陽等我們毫不陌生的學術大家,都來自同一個年輕而富有鉆研精神的團隊。

【團隊介紹】

成績驕人 備受矚目

近30位博導、碩導中不乏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等的獲得者與入選者,更將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殊榮收入囊中。這些都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智能感知與計算團隊取得的驕人成績。

電子工程學院智能感知與計算團隊由教育部“長江學者支持計劃”創新團隊首席專家焦李成教授帶領,依托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技部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國家級)、教育部智能感知與計算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智能信息處理“111”計劃創新引智基地等平臺,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畢業生。

團隊為教師和學生“走出去”開闊視野、學習先進知識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與英國貝德福德大學等諸多高校開展常規化的交流訪問。緱水平、張向榮、尚榮華等教授先后出訪美國加州州立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英國伯明翰大學等。同時,李琳、王晗丁、唐旭、趙佳琦等16名博士也分別前往英國伯明翰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西班牙巴斯克大學和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學感受不一樣的學術氛圍。

長久以來,亦師亦友的融洽師生關系更豐富了“朋友”的涵義,畢業后的學生總會不時返校探望老師,更有不少優秀校友帶來項目合作。團隊目前已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建立了科研合作關系,并且與總裝、航天五院、北斗、聯詠、三星、蒜泥科技、翼支付等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培養體系。

【導師說】

接軌國際 創新培養

團隊以人才需求為指導,參考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的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充分考慮西電在電路、信息處理上的特色,以及團隊在信息處理應用、計算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方向多年的項目研究積累和研究生培養經驗,確立起了“國際先進+西電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

“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呈階梯式、有針對性地完成會做、敢想、能創新的培養,焦李成介紹道:“對于本科生而言,重點是基礎知識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即會做;這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克服膽怯心理,大膽地去想,勇敢地去實踐,這樣才有可能做到創新。對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而言,則應該考慮如何培養創新意識、開發創新思維、激發創新潛力、提升創新能力,其實每一個環節都是服務于創新能力培養的。”

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團隊十分注重過程管理,并將此視作保證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在具體的人才培養中,團隊科學合理地設定關鍵階段和重要環節,并定期進行質量評估。團隊秘書張丹說:“我們的研究生進入課題研究階段之后,實行‘月報’制度,學生們按照研究方向向導師組匯報階段課題研究進展、成果和問題,由導師組對學生課題進展進行評估,并給予建議。在研究生論文正式送審前,我們會以重點實驗室為單位,統一開展論文開題、中期檢查和審核、答辯工作,由導師組共同對論文質量進行評定,討論他們是否有資格申請答辯。我們團隊的各位老師在學術方面都十分嚴謹,因此對過程化管理也有嚴格統一的標準。”

團隊師生不僅在內部形成規范嚴謹的學術習慣,而且也積極開展學術交流,通過借鑒優秀專家學者的學術經驗,實現學術多樣化擴展。團隊于每年5月和10月定期舉辦兩次“學術周”活動,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前來講學,截至目前,已舉辦了17屆,共邀請國內外專家400余人,累計聽眾達15000余人。

【學生說】

收獲成長 親如一家

“家人”,是學生們對團隊師生關系形容最多的一個詞。“天冷的時候,老師會關心我們有沒有加衣服;天熱了,會擔心我們實驗室的空調運作是否正常。很多時候做項目真的會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老師就會提醒我們要按時吃飯、保證睡眠。”在研二學生王美玲的心里,團隊里的導師和師兄師姐就像是家里的長輩和哥哥姐姐,十分親切,“有時候,老師還會把我們叫到家里,給我們做一些家常菜,聊一些生活瑣事”。已是直博第二年的郭賢朋對此深表認同:“比起團隊一詞,我覺得我們更像是一個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大家庭。”

、如果說“家人”給了學生們親切的溫暖感,那么“嚴謹”就是為他們樹立起治學的典范。孫其功說:“除了團隊每年兩次的學術周,團隊學生內部也早已自發組織起學術討論,瞄準最新前沿信息,交流學習理論分析方法,在分享中增長知識、開拓視野。”14級博士生馮志璽覺得,一個學生能遇到一位好老師就算是人生一件幸事了,“但在我們團隊,這樣的幸運是成倍的。老師們給我們最大的選題自由度,鍛煉了我們獨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禮記》有言:“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除了傳道授業解惑,導師們的優秀品質和人格魅力也在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他們的學生。王美玲感慨道:“焦老師平日工作十分繁忙,但他仍在不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長期關注研究領域的發展動態,并且利用微信向我們推送各類優秀文章以及專業知識。老師這種嚴謹認真的科研態度讓我們覺得時刻都有‘壓力’,這是一種催人奮進的推動力。”馮志璽在談到他的導師楊淑媛教授時說:“她是我見過最勤奮和負責的老師,在課題組,為項目或者論文和我們討論到凌晨1、2點是家常便飯。記得第一篇論文,從我寫初稿到第一次投出去,老師帶著我來來回回修改了14次。她把‘腳踏實地,行勝于言’作為她的座右銘,也時時提醒我們不要好高騖遠,要一步一步實實在在做人、做科研。”作為團隊中侯彪教授的學生,郭賢朋也有相似的體會:“‘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侯老師常常告訴我,不僅要學知識,更要用知識,要用實踐結果去檢驗自己的想法,這給我的學術研究帶來了特別大的促進作用。”

【采訪手記】

對這個團隊最初的印象就是“忙碌”和“謙遜”。忙著去上課、做實驗、聽報告、泡圖書館,擁有諸多在別人看來很了不起的成績,卻依舊十分謙遜地將“謝謝”“抱歉,久等了”“麻煩您了”等掛在嘴邊。也許和西電很多導學團隊一樣,他們也沒有什么可歌可泣、恢弘壯闊的感性故事,但走近團隊里的每一個人,你都能感受得到一樣的“氣場”,那是在日積月累的緊密協作、共同生活學習中形成的一種默契,是在導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下養成的一種對學術研究孜孜不倦追求的習慣。





信息來源:西電新聞網http://news.xidian.edu.cn/info/2092/1959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