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電往事】張守宏:小興趣引領出的雷達人生
張守宏,1938年6月出生于安徽六安市。1964年畢業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事電訊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雷達導航專業并留校任教,1982年以后至今在電子工程研究所任副教授、教授等職,并從事國防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工作。
張守宏教授從事雷達系統與信號處理研究30多年,對我國雷達技術的發展和性能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曾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次,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次、一等獎3次、二等獎4次。其主要成就與貢獻是將自適應旁瓣相消、雜波抑制、自適應頻率捷變等信號處理領域的新概念、新技術用于工程實際,使新研制雷達和現役雷達的性能有明顯提高,在中國國內率先開展了稀布陣綜合脈沖/孔徑新體制雷達的研究,在自適應信號處理、導引頭信號處理和陣列信號處理等方面取得了十多項高水平創新性成果,應用于一些重要的實際設備。
“一人一杯青茶,一杯咖啡。”進入張守宏老師一塵不染的居所,落座后,張老師起身親自為我們倒水。
一杯茶,青色的茶葉在杯中慢慢地打旋下沉,清澈明晰,清香怡人;一杯咖啡,專用的咖啡勺靜靜的靠著杯子的一側,不驚不擾,濃郁芬芳。
1938年,張守宏出生在安徽六安的一個農村,家境貧寒,父母親均務農。在村子里的廟堂念完小學后,成績優異考入了六安中學。中學里有一位物理老師,課后組織了一個無線電興趣小組,組織學生們課后繞繞線圈,這激發了張守宏對無線電的極大興趣。正是這個無線電興趣小組,開啟了張守宏這一生和雷達的不解之情。
高考填報志愿,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軍事電訊工程學院(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來安徽六安招生,招生介紹中提到了無線電三個字,張守宏一聽,不假思索立馬報名參加。他也如愿來到了西安,學習雷達導航專業。
“不僅可以穿軍裝,而且還能學習雷達技術,得知自己能來到西軍電學習是非常高興的”。張守宏回憶道。
1964年,張守宏從西軍電畢業后,由國家統一分配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任教,從事雷達導航研究。1970年,張守宏接到命令借調到重慶電信工程學院做導航研究,后來又借調到安徽六安606廠,做HJ驅逐艦上的雷達裝置研究;1978年,張守宏結束借調回到西安,沒多久,北京方面從法國進口了一個雷達,但是沒人能夠安裝操作,張守宏被北京選中又派去法國學習半年。直到1982年,西電成立了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即電子工程研究所,張守宏在保錚的引薦下,加入了電子所。
“我喜歡做硬件,和軍工廠合作比較多,國家要做雷達,就必須有人去做最基礎的東西,做理論,做實驗。總裝分派任務,下撥經費,電子所最初就負責做最基礎的理論研究、實驗和調試,經過反復的研究論證,有了大量實驗數據支撐后,然后交由合作單位爭取型號研制。”張守宏簡單地描述著他一輩子做的事情。
說起張守宏的科研歷程,從早期的陣列雷達、無源雷達,到后期的雜波抑制,張守宏說他最愛的還是陣列雷達。
稀布陣綜合脈沖孔徑雷達(SIAR)是張守宏研究了一輩子的東西。
“我這一生的科研主要是陣列雷達,從最開始搞理論研究到最后實現,前后大概有二十年。直到現在我的學生們依然還在繼續做”。
“我身邊的人做科研,都是一做就是幾十年,做一個方向,就要做到底,要用幾十年的時間去做這一件事,這才是科研。你今天做個東西,明天就實現了,這不叫做科研,這叫做小發明小創造。”張守宏是這樣理解科研的也是這樣身體力行去做的。
張守宏這一生主要和雷達打交道。南京的十四所、廣州的五所、合肥的三十八所、四川、蘭州、藍田,打過交道的研究所、軍工廠,多不勝數。
張守宏老師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這個不是要你做玩具的,這個雷達是要用來打仗的。”
談及未能獲評院士,是否心中略有遺憾。張守宏擺擺手說:“如果要追逐名利,我就不會走上搞科研這條路了。”
一輩子做一件事情,而且能把一個東西研究清楚,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如果這個事情還是你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那你就很幸福了”。張守宏對自己人生能與雷達相伴,始終覺得幸運而且幸福。“現在我已經都不具體參與研究了,沒事就再看看這些小書來玩一玩”。
然而科研探索的道路永遠是苦樂相疊,一個“山峰”跨過之后,更嚴峻的“山巒”便顯現于腳下。
“當面臨科研難關時,冥思苦想一個問題,就是找不到解決辦法,那個難受啊,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著,這個過程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有一天,腦子里突然冒出一些想法,豁然開朗,那個高興啊,無以言表”。張守宏老師邊說邊擺著手,一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有趣樣子。
記得有一年,我們和部隊上合作的一個雷達項目,進入最后的測試階段,大家都比較緊張,最后試驗失敗了,印象中只記得當時的總工程師,當場就放聲大哭。
還記得另外一個項目合作方,實驗開始前,總工程師怎么都睡不著覺,緊張啊,導彈一發射成功,直接回家睡覺,一睡就是三天。
說起科研過程這些奇聞軼事,張守宏不無打趣的說,“這也是科研人員獨有的苦與樂”。
張守宏和保錚院士相差大概10歲左右。“他是我一輩子的朋友,更是我敬愛的兄長,雖然他現在身體不太好,但是你和他聊天,不出三句,絕對會是雷達”。我們在一起合作了這么多年,我一直非常佩服他在學術上卓越的眼光。
記得我們一起經常去外地出差,睡一個房間。我這人比較好打瞌睡,而且打呼嚕。第二晚臨睡前,保錚笑嘻嘻地從包里拿出一本小說,讓我先看會小說。說到這里,張守宏老師也忍不住哈哈大笑。
張守宏身上所展現的是西電精神的濃縮,是思想精魂,也是三十年來電子所精神的傳承者的代表。他雖然年邁,但是思想依舊閃耀著光芒。他用生命追求真理,用年華奉獻國家,育人立人,矢志不渝。
張守宏對西電的年輕一代也是充滿希望和期待。他的門生八十余人,各自在雷達領域繼承著老師的衣缽,繼續為我國雷達事業發光發熱。
張守宏對西電對年輕一代也是充滿著希望和期待。他說:“電子所的每年要走出去不少的年輕人,我相信他們也一定會在不同的崗位上繼續進行著雷達領域的探索。對于雷達實驗室,希望他們能繼續保持現在國內先進水平。對于現在的奮戰在科研前線的年輕人,除了學校要創造寬松良好的環境外,只要是對國家有利、就應該一直做下去。”
整整五十載,張守宏的全部心血、智慧和年華,都傾注在了雷達事業上,愛好了一輩子,也奉獻了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