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吳家驥,值守北極黃河站


  西電新聞網訊(記者 習宣)3月1日出版的《陜西日報》科教版,以《吳家驥,值守北極黃河站》為題,刊發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吳家驥教授在北極進行科學考察活動的報道。以下為報道全文:

吳家驥,值守北極黃河站

  新春佳節,是萬家燈火、萬家團圓的時候,遠在萬里之遙的北極,卻有一位科學家值守著中國北極黃河站,三個多月的日子里,他天天堅守極地,面對極寒,拍攝極光,忍耐寂寞,樂觀忘我地忠于職守,堅持科學研究。他就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吳家驥,值守北極黃河站。

     當神州大地沉浸在歡度春節的爆竹聲里,人們正在享受闔家團圓的美好時刻,有一位遠在地球北極黃河站值守的科考工作者通過博客給朋友們獻上了一份特別的新年禮物——極光爆發的視頻。他就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吳家驥。瀏覽吳家驥記錄北極科考工作和生活的博客文字和圖片,讓人不由為這位科技工作者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樂觀精神所感染。


美麗的極光。吳家驥攝

  

     吳家驥是電子工程學院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受中國極地辦邀請,他于今年1月份前往挪威中國北極黃河站,開始了為期兩個月的極光科學考察活動。

     中國北極黃河站,位于挪威斯匹次卑爾根群島的新奧爾松,是中國首個北極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黃河站是中國繼南極長城站、中山站兩站后的第三座極地科考站,擁有全球極地科考中規模最大的空間物理觀測點。


吳家驥在中國北極黃河站。


  吳家驥是經過多次轉機,于元月14日到達北極黃河站所在地新奧爾松的。這里從11月起,就進入了極夜時節。當吳家驥一踏上這塊冰雪之地,就開始了漫漫的極夜生活。他聽說,要等來第一縷陽光要等到3月份以后。他雖然每天看不到太陽,卻可以看到升起的月亮。吳家驥說,極夜的黑暗卻給極光研究帶來了極佳的機會。研究極光主要是對電離層的研究,包括太陽、宇宙射線對氣候的影響。

  站上裝有4臺照相機捕捉極光。他的任務一是進行極光數據采集;二是進行極光數據壓縮和傳輸軟件的調試和安裝。為了拍攝極光,吳家驥在博客中這樣描述:“昨天晚上出現了明顯的極光,用肉眼即可清晰地看見,大概持續了5個小時,我和忠偉晚上10點多上了樓頂,拍攝極光,期間被凍得不行,穿上了加厚的企鵝服。”漫山遍野的極光讓吳家驥仿佛置身于一個奇幻的世界。后來,他把這段奇幻——極光視頻配上音樂發到博客中。

  2月2日,吳家驥在博客中說:“昨天太陽風暴爆發,大量高能粒子沖向地球,在地球南北極沉降出現極光。除了黃河站會24小時不斷記錄極光觀測數據以外,附近的其他國家通常也會觀測,甚至昨天看到激光雷達從北極打上天空,這樣可以把大氣‘燒一個洞’,用于研究高空大氣。”
初到黃河站,到處都是雪,而且幾乎天天飄雪,因此出門滑雪是一項基本技能。吳家驥打算趁機學學滑雪。另外,新奧爾松是一個熊比人多的地方,小鎮有2000多人,但北極熊就有3000多只,所以射擊是在這里工作的每一個人的必修課,因為到野外工作必須要帶獵槍防身。但是帶槍并不是就可以隨意獵殺熊,只有它攻擊你的時候才可以開槍。

  春節期間,兩層小樓的黃河站留下吳家驥一個人值守。為了安全,吳家驥每天的基本生活就是從黃河站到食堂兩點一線。食堂吃飯是他和在極地值守的其他國家的科考人員的重要交流機會。新奧爾松的冬季寸草不生,這里的食品都是空運,每周兩次,多是肉和罐頭,新鮮蔬菜很珍貴。

  從元月11日從西安啟程之日起,吳家驥每隔兩天都要更新他的博客。一個多月來,他發表的北極黃河站工作和生活日志及圖片受到眾多網友的關注,特別是自從中央電視臺報道了他在北極黃河站的事跡后,每天陸續收到大量來自全球各地,特別是祖國的問候,并通過網絡與他提問交流:
問:看見北極熊了嗎?

  答:野生北極熊我還沒見,我已在黃河站周圍散發了通知,讓北極熊速來黃河站集合,但目前還未有任何北極熊響應。不過有馴鹿這幾天經常來。

  問:那里企鵝多不多?答:北極沒有企鵝,只有南極和動物園才有。

  問:是不是一天到晚都是黑天?

  答:剛來的時候全天都是黑的,但最近白天有幾個小時天還比較亮,因為3月9日,太陽就升上地平線了。極地人民崇拜金色的太陽。

  問:海面結冰了嗎?

  答:我在的地方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加上我的熱情,海水溫度較高,不容易結冰,整個海灣只有少許小的漂流的冰山,海水沒有結冰。

  問:有蔬菜吃嗎?

  答:有菜吃,特別有時飛機會運來蔬菜,但大多時候菜比較少,土豆比較多,另外罐頭裝的菜比較多,總之肉比菜多。

  問:你一個人在那孤獨寂寞不?

  答:感覺還好,不過我知道:英雄最孤獨,無敵最寂寞!

  回復給網友的字里行間充滿了吳家驥樂觀進取的性格與精神。

  截至2月25日,吳家驥的關于北極科考的圖片、文字、視頻博客已經發表了22篇。3月,吳家驥就將結束北極站的值守科考任務,中國的黃河站又將迎來新的守護者。

 

吳家驥北極博客


吳家驥教授工作中

  1.到海洋局極地辦去報到(2013-01-11)

  2013年1月11日,北京,溫度0度左右。昨天我乘坐8:50西安到北京的高鐵,中午2點多到北京,當天下午即可到海洋局極地辦去報到。

  2.到達北極(2013-01-15)

  從13號北京出發到14號到達北極黃河站所在地Ny-lesund,要轉多次飛機,線路如下:北京—9個多小時—>瑞典斯德哥爾摩—1個多小時—>奧斯陸(住了一晚)—2個小時—>特羅姆瑟—2個小時—>朗伊爾—1個小時—>新奧爾松。

  3.北極黃河站(2013-01-17)

  中國北極黃河站的建筑在幾十年前是一個礦工宿舍,后來因為嚴重礦難,礦被關閉了。但再后來由于這里所處地理位置特別適合極區的觀測和研究,陸續有好多國家來這里建立科考站,當然也包括中國在內。后來中國租下了這個遺棄的礦工宿舍,并進行了改裝,就成了今天的北極黃河站。

  4.拍攝極光(2013-01-1817:51)

  昨天晚上出現了明顯的極光,用肉眼即可清晰地看見,大概持續了5個小時,我和忠偉晚上10點多上了樓頂,拍攝極光,期間被凍得不行,穿上了加厚的企鵝服。

  5.看月出(2013-01-2910:41)

  來北極黃河站十來天了,過得好快,不過還是處在極夜,沒法看見日出,不過好在可以看月出。

  6.太陽風暴大爆發(2013-02-0205:06)

  除了黃河站會24小時不斷記錄極光觀測數據以外,附近的其他國家通常也會觀測,甚至昨天看到激光雷達從北極打上天空,這樣可以把大氣“燒一個洞”,用于研究高空大氣。

  7.給大家拜年(2013-02-1021:23)

  今年大年初一了,我在北極黃河站給朋友們拜年了。前幾天這邊出現了今年最大的極光爆發,特獻上極光視頻,以問候大家的關心。

  8.我的工作(2013-02-2407:16:56)

  我此次來北極黃河站的主要目的可能大多數人不清楚,盡管我的博客以娛樂輕松為主,但還是有必要交代下。我的工作主要2點:1)負責極光數據的采集。極地黃河站有5個全天空極光觀測相機,其中有3個是最重要極光拍攝相機,是用來采集3個不同光譜通道的。只要天黑且天氣合適,極光觀測是24小時不間斷的,需要從上一年的10月份一直觀測到第二年的3月。盡管觀測設備可以全自動遠程控制,但數據量太大,黃河站極光觀測室的NAS也存儲不下如此海量的數據,需要人工把數據用多個移動硬盤復制備份,然后坐飛機歷經跋涉帶回國內,供研究。那么我每天的工作就是根據太陽高度預報和天空的亮度提前改下極光觀測CCD的開關機時間,讓它們按時開和關,以延長CCD和快門壽命。由以上工作內容看,靠人力運輸極光數據既不及時,也不劃算,嚴重影響了科學研究的實時性。由此引出了我第二個主要工作。2)實現一個簡易的極光數據壓縮和傳輸軟件。海量的極光數據如果能經過壓縮,并傳輸到國內的話,豈不n全其美。我們目前設計了一個相對比較簡單的壓縮方法(只是一幀一幀單獨壓縮,且沒有考慮時間和光譜通道間的相關性),可以部分實現極光的壓縮與傳輸。因為極光數據的復雜性,如果要想達到比較好的壓縮性能,還需要好好設計算法,我們的目標是,最終北極實現實時傳輸,南極實現按需傳輸。但軟件系統要真正達到能用,且好用,還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

  9.感謝大家的關心(2013-02-2122:31)

  自從前幾天CCTV-1《晚間新聞》和CCTV-13的《新春五洲行》報道了我在北極黃河站的事跡后,每天陸續收到大量來自全球各地,特別是祖國的問候。在此,我謹代表全體中國北極黃河站越冬科考人員(其實目前就我一個人)向廣大關心愛護的朋友們報以感謝。

  來源:《陜西日報》2013年3月1日科教新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