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學術交流
  • 瞄準國際前沿打造品牌學術活動--智能所學術活動周紀實

瞄準國際前沿打造品牌學術活動--智能所學術活動周紀實


瞄準國際前沿打造品牌學術活動

——電子工程學院“學術周”活動紀實

本報記者 楊舒丹

  “如何選擇一個好的科研方向?”“同一方向的牛人是如何做科研的?”面對這些令不少年輕高校教師和研究生們棘手的問題,我校電子工程學院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師生會給出一個特殊的回復:“去參加‘學術之春’、‘學術之秋’活動,聽那些大牛們作報告,很快你自己就會找到答案。”

  邀請名人名家作報告,在高校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兒。但是,在我校電子工程學院,這個由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辦,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定期舉行的 “學術之春”和“學術之秋”活動,自2008年開辦以來,已舉辦七次,累計200余場報告總是場場爆滿,成為師生熱捧的對象,開啟了學術的春天,收獲了累累碩果。

  最大的收獲是找到研究方向

  電子工程學院2010級博士生趙佳琦從本科開始就在西電學習,他已經參加了五次“學術周”活動,說起這個活動對他的影響,這個大男孩侃侃而談:“參加‘學術周’活動,對我選擇科研方向具有指導性作用。最早去聽報告的時候還是大四,那時連最基本的名詞都聽不懂,但后來慢慢地對大師們講的東西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再后來聽著聽著,就覺得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思路越來越清晰,也漸漸找到研究方向了。”

  同樣讀博二的陳璞花不僅聆聽了多次報告,而且已經兩次參與組織活動了:“最開始我們連給大師們發郵件也要互相商量之后做出模板才敢發,經過這兩次鍛煉,現在再做這些就很從容了。”她一臉坦然。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她和她的伙伴們要從人員聯系、時間安排到會場布置,再到人員接待等都必須周密安排,每一個細節都須確保萬無一失,她和她的伙伴們做到了。“我們的組織協調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團結協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地鍛煉和提高,這是在書本上學不到的。”她堅毅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喜悅。

  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侯彪教授在實驗室工作已經8個年頭了,他是“學術周”活動的組織者和見證者。他說:“‘學術周’的舉辦對高校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有非常積極的影響:一是為其選擇科研方向提供了參考,使其知道別人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并且從中挖掘亮點,探索自己下一步的研究方向。二是使其學到一種科研態度,他們從大師們的PPT演示文稿,到講述思路,可以學習到大師們嚴謹的治學態度。”3次“學術之春”活動,4次“學術之秋”活動的經歷,侯彪教授每次都是以報告者的身份參與其中。“那些PPT文稿就是我的科研資源,我也看到這個領域的研究方向在朝著國防重大需求以及國民經濟建設方向邁進。這是一個不斷積累、不斷鼓勵和不斷提升的過程。”他深有感觸地說。

  “‘學術周’活動不僅使師生開闊了眼界,了解到國內外同行、同事的最新研究進展,也為師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同時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公茂果教授這樣說。

  學術要走向國際化

  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周”活動,每年舉辦兩次,分別是“學術之春”與“學術之秋”。為什么取其名?這包含著深刻的寓意: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學術之春”活動的參與者是年輕人唱主角,參與交流的超過50%都是校內外的博士生和碩士生,其他的是國內外專家教授。可以說,這是年輕人學術的春天;而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主要以校內外教師為主,也有極少數優秀的博士生參與。這是教師對其學術前沿、學術經驗的總結,他們也會提出一些新的思路,為博士生、碩士生春天的播種提供參考和借鑒。

  談到舉辦“學術周”活動的初衷時,電子工程學院院長、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焦李成教授說,要瞄準國際學術前沿,提高博士生、碩士生的學術素養。西電的學術要走向國際化,必須走出去,請進來。而大部分教師和學生沒有這樣的機會,網絡雖然為他們搞科研提供了便利,但僅僅依靠網絡是不夠的,學術必須去感受,去聆聽,學術經驗的總結,學術思想的傳播,通過交流、碰撞更容易實現,而演講、報告這種形式為其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渠道。同時,一般的國際會議比較泛,學生很難從中真正受益。實驗室邀請的均為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學生能真正感受到學術的國際化。因此,要提高博士生、碩士生培養水平,要提高他們的學術素養,必須讓他們去感受學術、感受大師、感受前沿,認知學術、認知學術前沿,從而熱愛學術。

  “高校學術氛圍的營造和學術水平的提高,離不開青年教師。提高青年教師的學術水平對于高校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在西電,青年教師占有很大比例,提高他們的科研水平,使其在國際國內有競爭力,才可能培養出高水平的研究生。因此,在“學術周”活動中,青年教師不僅傳播他們的學術思想,也在聆聽大師的報告中不斷提高自身學術水平。同時,舉辦這樣的活動有利于增強實驗室的凝聚力、親和力和認同感。博士生、碩士生參與其中,做一些組織協調工作,這與他們純粹去聽報告是不一樣的。他們在參與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愛護、營造和建設實驗室,把實驗室當作自己的家,逐漸形成具有特色的學術文化氛圍。”焦李成教授補充道。

  打造西電的學術品牌

  四年來,隨著國際學術研究的發展,“學術周”活動涉及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展,邀請的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數量不斷增加,優秀的年輕博導、教授專家也不斷涌現。交流主題緊扣國際學科前沿,力求與時俱進。

  四年來,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發生了可喜的變化:70%--80%的青年教師都申請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水平的論文明顯增多;碩士生、博士生的就業質量明顯提高,出國人數比例顯著提高,畢業生就業方向呈現多樣化趨勢。

  “未來五到十年,我們要把‘學術周’活動做成西電乃至國內的學術品牌,為提高西電科研水平,為實驗室建設探索一條新路子。”焦李成教授滿懷信心地說。

 

來源  http://news.xidian.edu.cn/view-31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