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雷達專業創辦60周年紀念大會召開
西電新聞網訊(記者 楊舒丹)今年是我校雷達工程專業創立60周年,10月15日在全校喜迎80周年華誕的喜慶日子里,學校隆重舉行慶祝中國雷達專業創辦60周年紀念大會。我校校友、中電集團29所張錫祥院士,我校校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院士,主辦單位代表、我校黨委副書記龍建成,以及眾多杰出校友和雷達工程專業創辦以來的師生代表共1700余人匯聚一堂,回顧學科歷史,共話學科發展。
2011年10月15日下午 在北校區舉辦了中國雷達專業創辦60周年紀念大會,電子工程學院承辦
我校是新中國最早創辦雷達工程專業的院校,制造了新中國第一部氣象測雨雷達,研制了中國第一臺可編程雷達信號處理機、第一代大型相控陣雷達,生產了中國第一爐單晶鍺,研制了第一套流星余跡通信系統,是最早開展超短波和微波技術教學、科研工作的少數幾個院校之一。我校電子工程學院的前身是1952年由著名電子系統專家孫俊人院士、畢德顯院士組建的雷達工程系。1980年改稱為電子工程系,1993年改稱為電子工程學院,1999年與電信工程系、天線研究所合并為新的電子工程學院。60年來,學院培養了近三萬名電子信息領域高級人才,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學院建立了良好聲譽。在眾多校友中產生了包括保錚院士、王越院士、張錫祥院士、郭桂蓉院士、包為民院士、張堯學院士等六位院士和一大批政府領導、著名企業家、科技精英、30多位將軍在內的杰出代表。
60年來,雷達工程及相關專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標志性成果,在雷達、天線、對抗等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目前,電子工程學院已經是學校擁有學科最多、學科涵蓋最廣、科研創新能力最強、師資力量最為雄厚、在校生人數最多的學院之一,也是我國高素質電子信息人才培養的基地。學院現擁有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物聯信息技術研究中心等2個中心,雷達信號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天線與微波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等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超高速電路設計與電磁兼容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電子信息仿真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擁有國家工科電工電子基地教學團隊、微波教學團隊等國家級教學團隊。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產生了包括戴樹蓀、丁鷺飛、茅于寬、毛乃宏、張守宏、吳順君和國家級教學名師梁昌洪、孫肖子等一大批知名專家和教授。
龍建成書記到會致辭
黨委副書記龍建成介紹說,近60年來,學校培養了近三萬名雷達及相關領域高級人才,他們為祖國的國防事業、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我校爭得了良好的聲譽。他希望學院師生繼續發揚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精神,與時俱進,敢為人先,為學校、學院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為增強國防實力保駕護航。
電子工程學院鄧卓峰書記主持大會
深圳大學前校長 校友 謝維信教授等出席了紀念大會
包為民院士、張錫祥院士、蔡希堯教授等校友出席大會,蔡希堯教授回顧了雷達專業創辦歷程
雷達工程專業創辦和建設的參與者、見證者蔡希堯教授簡要回顧了雷達工程專業的創辦和發展情況,他希望西電學子要鞏固基礎,認真學習信息論基礎知識,關注系統學、復雜性科學等信息科學相關領域的新理論,了解并關注信息網絡等戰略性信息技術,探索雷達系統的實現方法。
包為民院士發言飽含了對母校的感謝之情
包為民院士指出,在我國50周年和60周年的國慶閱兵儀式上,都有我國研制的戰略導彈,這向世人展示了我國具備制造高端武器能力。我國現在研制WQZB為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國家和平崛起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他進一步指出,雷達是國防裝備和WQZB的基礎。我國的衛星觀測、衛星測控、國土防衛、預警都需要雷達,美國反導系統的基礎是雷達,我國經濟建設也需要雷達。因此,雷達技術非常重要,其發展速度也非常快,并且已經滲透到WQZB、民用測繪和導航測控之中。
他強調,我國的雷達工程專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發展壯大,但是我國的雷達技術與世界發達水平有一定差距,很多新的領域和技術需要進一步探索。他希望西電人能瞄準國家雷達裝備發展前沿和需要,積極努力,為培養技術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焦李成院長介紹了雷達專業及電子工程學院發展狀況
電子工程學院院長焦李成教授說,學院在發揚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科學規劃,和諧發展,正朝著建設研究型、國際化、開放式、和諧進取的目標而不懈努力。
據了解,本次會議由中電集團20所、中電集團39所、陜西黃河集團、長嶺科技有限公司、KJ西安軍械廠、中國兵器工業集團206所、中電集團14所、中電集團38所、中電集團29所、中電集團10所、中電集團36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聯合主辦,我校電子工程學院承辦。電子工程學院黨委書記鄧卓峰主持會議。(完)
會后 校友合影留念
會后 校友合影留念
Photo by Netfai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