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重點實驗室學術之春緊扣國際熱點搭建多梯度交流平臺
緊扣國際熱點搭建多梯度交流平臺
——記“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之春活動
本報學生記者 陳溢青 曹琦
5月13日至17日,“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之春活動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北校區舉辦。30余位國內外專家教授齊聚一堂,圍繞壓縮感知與稀疏表示等信號處理領域的研究熱點共話圖像理解與解譯等前沿研究課題。
此次活動是由我校“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暨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主辦,從2008年開辦至今,已累計舉辦六次,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光機所和KJ工程大學等兄弟單位的響應和支持。

活動期間,我校吳成柯教授、焦李成教授、高新波教授,西安交通大學韓崇昭教授,中科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閆平昆教授等30余位專家共作了48場學術報告,分別就稀疏微波成像、信息融合、多智能體理論、壓縮感知的前沿與進展等課題進行了深入而詳實的闡述。
“這次學術之春活動有兩大特點。第一,規模大。各實驗室都舉辦過學術交流會,但是邀請如此多外校專家,安排如此多場學術報告的,我們還是首例;第二,以往我校請校外專家來作報告的模式是別人講,我們聽,單向交流;如今是在聽的同時,我們也同樣展示自己的優秀成果,是雙向交流。”我校電子工程學院院長、“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焦李成教授說,“變單向交流為雙向交流這一舉措,既能增強高校之間探討并分享學術上的成就,又能擴大西電影響力。”
“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交流活動,每年舉辦兩次,分別為“學術之春”與“學術之秋”。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參加交流的有專家教授,也有學生。本次活動還將評選出“學術之星”,共享高水平前沿性研究成果。
我校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處長、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高新波教授說:“對于學生來說,參加這樣的學術交流活動能夠擴大視野,因為擁有寬口徑知識能力的人適應力更強,而博士研究課題很深,導致研究領域很窄,很難找到與自己完全匹配的工作;通過這樣的交流活動,學生就有機會從自己的研究中跳出來,去收獲其他領域的知識,在不同的研究方向中找到共鳴,得到啟迪。”
談到本次交流會的積極影響時,他說:“以我自己為例,準備報告既是對自己一個學期研究成果的總結,也是一種提升。人都是有惰性的,但為了準備一次報告,就必須靜下心來,思考如何有條理地將研究課題組織起來,傳授出去。給人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缸水。想要對學生解釋清楚一個問題,自己必須先充分了解該問題。”
三年來,隨著國際學術研究的發展,交流會所涉及的研究領域不斷擴展,邀請的兄弟院校、科研院所的數量不斷增加,優秀的年輕博導、教授專家也不斷涌現。從2008年《MGA多尺度幾何分析》到《SVM支持向量機》,從去年《流行學習》到今年的《壓縮感知與稀疏表示》,交流活動緊扣國際學科前沿,與時俱進。

在香港訪學的西安交通大學孟德宇博士,在參加過去年的報告會后,認為這種交流形式非常好,今年專程從香港趕來作報告,報告會結束后便要立刻動身返回香港。
今年的交流會,不僅展示了各領域專家的學科深度報告,也展示了博士生、研究生的最新科研成果,甚至還有大四學生準備的優秀畢業設計。這樣富有梯度的報告層次安排,鼓勵并吸引了不同年級的學生積極參加。
來自我校電子工程學院的付旭松,雖然剛讀研一,也將在交流會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剛入學時來聽這個報告會,連最基本的名詞都聽不懂。但經過一個學期相關工作的訓練再來參加這個活動,雖然當時還是不能完全理解,可是只要將學到的國際發展方向記錄下來,結束后查閱相關資料,理論聯系實際,便會感覺到考慮問題的層次確實有提升,自己的研究工作真的很有意義。”
攻讀博士一年級的趙佳琦與侍佼也表示,報告會中的內容,一開始聽不懂并沒什么,多聽幾次便能找到思路。侍佼說,學生自己學習的時間較短,閉門造車容易掉進坑里,而通過這樣的學術交流會,以專家的研究思路為明燈,引導自己慢慢步上正軌。
談到對 “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術交流活動下一步的打算時,焦李成表示,希望能夠多增加交流互動環節,吸引到更多的在校學生,特別是本科生的關注。他還希望下一屆活動的部分報告能夠實現網上直播,將參與面擴大至全國,讓學生視野更開闊,從而進一步擴大西電影響力。
來源:《西電科大報》2011年5月28日
來源 http://news.xidian.edu.cn/view-29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