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校友包為民院士:西電的明天值得期待
他是恢復高考制度之后西電第一批本科生中的佼佼者,他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總設計師,他是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他又成為了西電的名譽教授……遷校五十周年慶典之際,他回到母校,思考并準備著以多重身份為母校的發展做出更多貢獻。(電院編輯注:包為民院士是電子工程學院信息處理專業畢業生)
包為民院士,制導與控制專家,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西電78級校友,名譽教授。
院士也是體育健兒
記者:今年是學校遷址西安五十周年,五十年來,特別是近三十年來,學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78級校友這次回到母校參加遷校慶典,聽了很多,也看了很多,您的感受是什么?
包為民:在慶典大會上聽了段校長關于學校幾十年發展的報告,又去參觀了新校區,作為一名西電人,由衷地感到振奮和自豪。我覺得學校未來的規劃很宏偉,發展的藍圖已經鋪開,西電的明天值得期待。
在國家整體改革創新的大環境下,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方興未艾的時代潮流中,西電應該爭當這個排頭兵。將來我們在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生活變革中必然有更大的作為。我想,西電要更多的走出去,走產學研結合的道路。我很愿意盡我所能為學校多做點事。
這次回來看到學校跟我在校時相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校園把歷史與現代相融合,漂亮多了。看到很多老的建筑保存得很好,覺得特別高興,感覺很親切。這里確實有我很多難忘的記憶,在學校生活時的情景歷歷在目。比如大操場,真的特別親切,這是我曾經戰斗的地方。我那時候也可以稱得上是體育積極分子。建成書記告訴我,學校現在還保留著我那時的運動會參賽成績,據說我是改革開放后一項全校中長跑記錄的保持者,聽了真的很開心。
包為民院士拜訪保錚院士
21世紀“人才”與“人物”
記者:學校遷址西安走過了五十年改革發展的歷程,目前處在綜合實力整體提升的關鍵時期,并且有志于在航空航天事業上有更大作為,對學校的發展道路,您有什么建議?
包為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也剛剛走過五十年的發展歷程,回顧學校和中國航天的發展道路,有很多相通之處。這五十年來,我們從引進、消化到再創新,不同階段對人才的需求不同。
80年代,剛剛經歷文革的浩劫,青黃不接,各單位都缺人,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一個“數量”的問題。90年代,經濟、科技大發展,社會需要更多優秀人才,更看重的是“質量”。進入21世紀,關鍵詞是自主創新,社會迫切需要的不只是“人才”,而是“人物”,領軍人物。
社會的需求,首先是對教育的需求。學校的發展立足于緊跟時代的要求。就航天事業來說,國家要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急需高校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
我們現在看航天未來二、三十年的路,還有很多困惑,2030年的前景如何,現在還看不清楚。但是信息產業的未來幾十年仍然是大的發展機遇期,無論是社會經濟、人民生活,還是國防WQZB,信息化是一個大趨勢,有太多需要通過信息技術來解決的問題。我們西電以電子信息為特色,有突出的優勢,這是我們的機遇。比如,航天也越來越依賴信息系統的支撐,裝備需要通過信息化解決應對復雜環境等問題。我們要把這些重要領域、關鍵技術拿下來。現在強調產學研結合,把學校深入的基礎理論優勢與廠家一線應用相結合,我們就能一直走在前面。
夯實基礎,自學以自新
記者:您在西電學的是信息處理專業,現在卻成為一名航天人,并為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您認為本科階段的學習和后來的事業發展是一種什么關系呢?在校大學生如何為將來的發展做好準備呢?
包為民:當時選擇信息處理專業的時候沒想到現在會從事航天這個行業。我父母都是大學的老師,選擇專業時,他們給了我很多建議。選擇這個專業,主要出于三方面的考慮,第一,他們認為信息行業將來發展勢頭比較好,可能是一個主導的產業。第二,考慮個人的愛好,我比較喜歡電子行業,可以說是個業余愛好者,所以傾向于電子類的專業。第三,權衡比較文科、理科、工科,因為我那時候比較喜歡動手,還是選擇工科。綜合這三點,當時就確定了信息處理專業。
在專業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是不可取的。我覺得本科時期最重要的是要把理論基礎打牢,學習基本技能,有了這個基礎,將來不一定非要沿著原來的專業走下去,可以有很多選擇。我個人感覺,從事的工作與本專業有差距也是一種動力,進入不同的領域會感到知識需要補充,會促使自己不斷學習。
我們學校比較注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開放的思維方式。記得那時學校有很多選修課,這個非常好。我當時也選了一些自己喜歡的課程,這些課程對自己的培養還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在大學階段重點還要培養自己的一種能力,就是自己學習、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將來工作后在自己的崗位上,才能夠去發現、發展一些前沿的技術。總是依賴別人的灌輸式教育是不行的。因為我們走向社會以后就沒有老師手把手地教了,那個時候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要靠自己去學。如果不注重自我學習的能力,將來可能就要吃苦了。
航天人與航天精神
記者:您是從西電走出的航天領域的年輕院士,西電有很多同學也對空天事業感興趣,他們把您視作“英雄”和“偶像”。能否請您談談,怎樣才算是一個合格的航天人,您對同學們有什么期望和建議?
包為民:航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的專業技術面也非常廣。我想,作為一個合格的航天人,除了和其他科學領域一樣需要一個基本技能以外,還需要具備這么幾條:一要熱愛祖國,熱愛自己從事的航天事業。這點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沒有這種熱愛就搞不好這項事業。二要能夠融入航天文化。航天文化內涵很豐富,比如現在我們常說的航天精神,包括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等等。大家贊揚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攻關,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這些都是航天文化的影響。這些精神與我們的西電精神也都是相通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把集團文化凝練為勇攀高峰、永不停步、永保成功、勇創第一。我們的每一分子都融入到這種航天文化中。這些文化是老一代航天人創造并留下來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和凝聚了一代航天人在非常艱苦的條件下,創造了“兩彈一星”和ZRHT飛機輝煌的成績。
另外,對于航天人來說,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扎實的基本功也很重要。航天人既要能面對成功的喜悅,也要能承受失敗的壓力。航天人就是在不斷的成功和失敗的考驗當中,一次又一次去攀登高峰,所以一定要有特別好的心理素質。承受不了失敗的人,就干不了這個行業。
航天是國家重要發展領域。二十一世紀國家中長期科學基礎發展規劃綱要里提到,我們國家經過中長期的發展,科學技術領域要在八個重點方面得到發展,其中包括航天技術的一些尖端領域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現在我們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很多領域需要探索。中國航天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優秀青年學子為之不斷奮斗。(■ 本報記者 張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