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 首頁
  • 學院新聞
  • 電子與信息技術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專題報告-電院分會場

電子與信息技術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專題報告-電院分會場



  電子工程學院會場一
  
 
 


  9月9日下午14點30分至18點,在科技實驗樓1602室電子工程學院會場一,博士生陳烈、朱云龍、潘平俊、曹向海、胡紅梅、楊爭斌、李春國、李彧晟等宣讀了各自論文,廖桂生、劉宏偉、何明一等專家進行了現場點評,本會場報告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廖桂生教授主持。
  
 
 


  報告內容摘選:
  ◆ 哈爾濱工業大學陳烈同學:基于最大熵原理的供熱負荷預報研究
  根據建筑供熱的特點和供熱節能控制的需要,提出應用最大熵法進行負荷預報,首先介紹最大熵譜法原理及Burg算法,然后對從熱力站采集的歷史隨機負荷序列進行預處理,將其中的確定性部分和隨機部分進行分離,接著對符合樣本序列,分別用相關法和最大熵譜法進行負荷預報,并對兩種結果進行了分析比較,采用最大熵譜法進行負荷預報,其預報精度、自適應性和算法的實時性均能較好地滿足建筑分戶計量節能供熱的要求。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朱云龍同學:一種新的高動態GPS 估計算法
  針對常用高動態GPS頻率估計算法擴展卡爾曼濾波(EKF)由于對模型進行簡單線性化而造成的估計精度低與失鎖門限高等缺陷,引入了一種新的線性濾波算法unscented卡爾曼濾波(UKF)進行頻率估計。該算法不需要對非線性模型進行線性化,而是利用一系列Sigma采樣點,通過unscented變換(UT)來進行狀態與協方差陣的遞推與更新。仿真實驗結果表明新算法的估計精度遠高于EKF,失鎖門限也比EKF低約1dB,估計性能得到了改善。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曹向海同學:一種有效的增量BDPCA 算法
  首先對CCIPCA算法進行了詳細分析,證明了其本質上是冪法的一種在線形式,而其統計有效性對應于數據采用指數窗加權時,參數β=1的情況;然后根據冪法的特點調整了其初始值和權值的選取方法,降低了CCIPCA算法的運算量;并在此基礎上給出了一種增量BDPCA算法。基于ORL人臉數據庫和ATT人臉數據庫的仿真結果驗證了方法的有效性。
  ◆ 東南大學胡紅梅同學:基于偏最小二乘回歸的個人化與頭相關傳遞函數
  為了通過相對簡單的測量得到特定人的與頭相關傳遞函數(HRTF,head 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本文通過對已測量HRTF的預處理及主元分析和對人體參數的篩選,提出了一種基于偏最小二乘回歸(PLSR,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的HRTF個人化方法。并進行了客觀誤差分析和主觀聲音定位測試。結果表明估計的HRTF與實際測量的HRTF之間不僅均方誤差較小,而且在感知方面也沒有太大區別;同時由PLSR估計得到的個人化HRTF在水平面上的主觀測試定位準確率明顯優于非個人化HRTF,也優于由最小二乘回歸(LSR,least squares regression)得到的個人化HRTF。
  ◆ 國防科技大學楊爭斌同學:基于徑向加速度的機動輻射源單站被動跟蹤算法
  針對機動輻射源的單站被動跟蹤問題,提出聯合利用徑向加速度和角度信息,結合基于UT(Unscented transformation)的交互多模型算法進行單站被動跟蹤,并給出了徑向加速度信息的數學模型及測量方法。與典型只測角、聯合角度和角速度等單站跟蹤方法的仿真比較表明,該方法具有更好的濾波效果。
  
  電子工程學院會場二
  
 


  9月9日下午14點30分至18點,在主樓Ⅲ區215電子工程學院會場二,博士生王煜堅、許姜嚴、鐘微、徐躍杭、楊瑾屏、張陸游、李燁、王偉等宣讀了各自論文,李玉山、許錄平、景占榮等專家進行了現場點評,本會場報告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李玉山教授主持。
  


  報告內容摘選: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鐘微同學:基于多通道非均勻濾波器組的圖像頻譜分割與去噪
  針對圖像變換域分割不靈活的問題,提出了一種圖像傅立葉譜靈活分割與去噪的簡單方法. 該方法基于具有線性相位特性的直接結構多通道非均勻濾波器組實現. 根據輸入圖像的頻譜能量分布和實際應用的需要,設計具有合適采樣因子的線性相位非均勻濾波器組并將其應用于對圖像行、列的處理中,實現對整個圖像按照頻譜能量的高低進行靈活分割的過程. 若干擾噪聲的功率譜集中分布在圖像的低能量部分,且其譜值高于原始圖像的低能量譜值,應用這一頻譜分割思想,可以很容易地將噪聲檢測出來并加以去除. 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實現簡單,尤其是在原始圖像的頻譜分布比較集中時非常有效。
  ◆ 南京理工大學楊瑾屏同學:SP-DGS等效電路模型研究及其在微波電路設計中的應用
  本文針對螺旋型缺陷接地結構(SP-DGS)提出一種三階集總參數等效電路模型及其建模方法。并以此為基礎,設計并研制了一種新型橢圓低通濾波器和一種雙頻帶Wilkinson功分器。仿真和實驗結果良好的一致性證明了該等效電路模型的有效性。并可以高效地實現微波電路的快速準確設計。
  ◆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徐躍杭同學:一種基于支持向量機的FET非線性建模方法
  提出了一種基于支持向量機(SVM)的FET非線性等效電路建模方法。本征元件模型建立采用Taylor級數展開式,其系數直接由各元件的支持向量回歸(SVR)模型預測結果得出,具有較好物理意義。利用該方法建立了SiC MESFET 非線性模型,計算得到的S參數和諧波特性與經驗模型非常吻合。
  專家點評:
  李玉山教授指出,鐘微同學的報告內容屬于基礎性研究,采用了新的算法,在頻域里進行視覺處理,在計算機視覺處理中有很好的應用價值,但是幅度高低的限制過于嚴格;楊瑾屏同學的報告內容深入淺出,整個電路便于設計;李燁同學的報告內容較新,但應考慮是否真正做到了實用化,是否能做到國內外領先水平,他建議使用電磁場仿真軟件,如Ansoft,ADS等進行仿真。

 

 電子工程學院會場一
  9月10日下午14點30分至18點,在科技實驗樓1602室電子工程學院會場一,博士生程婷、林敏、王書朋、姜威、張明、黃際彥、洪日昌、徐飛等宣讀了各自論文,石光明、高新波、潘進等專家進行了現場點評,本會場報告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副院長石光明教授主持。
  報告內容摘選:
  ◆ 電子科技大學程婷同學:相控陣雷達自適應采樣周期算法研究
  針對相控陣雷達中自適應采樣周期問題,分別提出基于交互多模型(IMM)和自適應網格交互多模型(AGIMM)的變采樣周期算法。前者中采樣周期與目標位置殘差的平方根呈反比,后者中采樣周期根據中心模型的運動步長進行調整。為了有效地平衡目標跟蹤精度與系統負載,算法中引入了一可控參數。仿真結果表明了兩種算法的有效性。
  ◆ KJ工程大學張明同學:基于自適應塊尺寸的H.264時域錯誤隱藏算法
  為提高在視頻通信中重建圖象質量,充分利用運動矢量的空間相關性、相鄰宏塊的編碼模式信息,提出了一種新的H.264時域錯誤隱藏算法。該算法根據誤碼塊周圍的鄰塊模式,自適應決定隱藏塊的尺寸;對于每個尺寸塊,都從多個候選運動矢量集合中選取使外邊界對應像素差值最小的運動矢量;并利用運動估計技術更精確地恢復丟失宏塊的運動矢量,從而提高所恢復視頻信號的質量。實驗結果表明:對于不同運動類型序列和不同宏塊丟失率,該算法不僅計算量較小,而且恢復后的圖象質量均優于傳統的時域錯誤隱藏算法。
  ◆ 電子科技大學黃際彥同學:基于二次散射模型的非直達波定位算法
  本文提出了一種基于二次散射模型的非直達波定位算法,該算法突破了目前散射體算法基于單散射的局限,同時算法思想還可以擴展到更高維散射模型中,仿真結果驗證了算法的有效性。
  ◆ 東南大學林敏同學:基于部分信道信息的自適應空時發射方案
  針對相關衰落信道,提出了一種將自適應波束形成(ABF)與空時塊碼(STBC)相結合的發射方案。首先基于STBC所產生的等效加權加性高斯白噪聲(AWGN)信道模型,證明了發射端最佳波束形成權矢量即為信道協方差陣的特征矢量。接著以三大類常用調制方式下的誤符號率(SER)上界為準則,設計出了自適應功率分配算法。最后計算機仿真結果證明新方法能獲得比現有方法優越的誤碼性能。
  ◆ 北京郵電大學姜威同學:基于聯合高斯方法的迭代單天線干擾消除接收機
  為了消除蜂窩移動通信系統的共道干擾(CCI)和符號間干擾(ISI),提出了兩種基于聯合高斯方法的迭代單天線干擾消除接收機。共道干擾信號被近似為高斯噪聲,其均值與方差根據軟入軟出譯碼器提供的外信息計算,并通過檢測器與譯碼器之間的軟信息迭代得以消除。兩種接收機對符號間干擾的處理方式不同,一種把ISI也近似為高斯噪聲,另一種根據信號的卷積約束關系做MAP序列檢測。前者的復雜度較低,而后者的性能較好。仿真結果表明,兩種接收機均能有效地消除共道干擾和符號間干擾。
  
  電子工程學院會場二
  9月10日下午14點30分至18點,在主樓Ⅲ區215電子工程學院會場二,博士生梁海濤、陳文靈、劉濤、鄧聰、楊凌霞、麻來宣、馬嘉俊、胡曉娟等宣讀了各自論文,龔書喜、焦永昌、謝擁軍等專家進行了現場點評,本會場報告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龔書喜教授主持。
  報告內容摘選:
  ◆ KJ工程大學梁海濤同學:基于極化高分辨距離像的SVM目標識別方法
  針對支持向量機(SVM)對單一雷達目標高分辨距離像數據源識別率較低和魯棒性較差的問題,結合雷達目標極化信息,生成了雷達目標的極化綜合距離像,提出了一種基于極化高分辨距離像的SVM目標識別方法。應用該方法分別對四類實測和仿真目標的ISAR成像數據進行了處理和識別實驗,所得結果明顯優于單一極化狀態下的正確識別率,且魯棒性更高,證明了該方法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 國防科技大學鄧聰同學:一種FV-FD混合算法仿真電磁散射問題
  提出了一種連接在時間方向采用不同迭代格式的兩種算法(FVTD和FDTD)的邊界條件,從而實現了一種FV-FD混合算法。作為算例仿真了TE波入射下無限長圓柱的雷達散射截面,結果表明了該方法可以提高計算精度并大大減少仿真時間和內存。
  ◆ KJ工程大學馬嘉俊同學:基于Drude模型雙負媒質FDTD法分析
  基于有耗Drude模型,采用差分法推導了DNG媒質的FDTD差分公式并模擬了正弦電磁波穿過一維二維DNG平板的傳播特性。計算結果驗證了DNG媒質具有的回波特性和負折射率特性。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楊凌霞同學:TDPO及其并行算法在電磁散射中的應用
  為分析電大尺寸金屬目標瞬態電磁特性,首先由逆傅立葉變換導出時域物理光學表達式,并對內存估計進行了探討。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結合網絡并行平臺MPI基于區域分解的TDPO并行算法,以解決利用TDPO計算超電大尺寸目標時計算時間長和由于內存限制單個微機不能計算的問題。并測試了PC集群系統中并行TDPO算法的并行加速比。數值結果表明,N個性能相同的微機并行計算所需時間約為單機的1/N,大大提高了計算效率。

 

來源:http://www.xde6.net/news/news.asp?id=23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