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標兵|鄧成:矢志前行攀高峰 嘔心瀝血育英才
矢志前行攀高峰 嘔心瀝血育英才
——記陜西省教育系統2020年“師德標兵”鄧成教授
■記者 安猛
“把自己教書育人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價值取向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傳遞給學生,做學生成長成才的引導者和領路人。”被問及自己的教育理念時,鄧成如是說到。
學生眼里的鄧成既是一位嚴師,更是一位摯友。自留校任教以來,鄧成已經在西電校園中辛勤耕耘了19個春秋,老一輩西電教師們潛心治學、大愛育人的情懷一直激勵著他把對教育的熱愛傳遞給學生。19年來,他每日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甘坐冷板凳,矢志核心技術攻關,在多模態信息智能處理領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轉身。
奮楫篤行,勇攀科技高峰
“只管攀登莫問高,無限風光在險峰”,多年來朋友送的這幅字一直掛在鄧成辦公室,每當他覺得累的時候就會抬頭看到這句話,既督促著他不斷前行,也是他多年來在科研道路上不斷披荊斬棘的真實寫照。
2012年,鄧成前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學,在那里,他接觸到一個新方向—多模態信息智能處理,憑借敏銳的洞察力,他認定這個全新的領域在未來科技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當時已經30歲的他毅然放棄研究多年的多媒體信息隱藏方向,轉向這個極富挑戰的新領域。
科研道路充滿了艱辛,只有耐得住寂寞,躬身而行,才能攀登上奇崛陡峭的山峰。剛到紐約,他就一頭扎進了實驗室,利用全部時間從一個算法、一篇文章開始學起,誓要把過去欠下的課程全部補回來。為了有更多的學習時間,他晚餐基本靠方便面打發,時常學習到凌晨兩三點才回住處。在訪學的一年中,他以跨模態相互檢索作為突破點,設計框架、模型優化、實驗驗證,每前進一步都充滿了艱辛。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憑著自己的努力收獲了同行的認可,訪學期間的研究成果被國際計算機視覺頂級會議ICCV錄用。“我覺得很純粹,我就是為了做這個事情,只要眼中有光、心中有火,再艱難再苦也都是值得的。”
回國后,他拿出“十年磨一劍”的定力和耐力繼續攀登人工智能的科技高峰。在別人看來很是枯燥的研究方向,他卻越研究越感興趣,將研究內容從多模態信息的分析理解擴展到認知推理。他帶領著團隊一步一個腳印,不斷突破,從一個點到多個點,從一個體系再到一個系統,實現了多模態數據從“看全”、“看清”到“看懂”的跨越。他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科技部“863”計劃、陜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等科研課題30余項,近五年來,在SCI一區、二區國際期刊和國際頂級會議ICML、NeurIPS、ICCV、CVPR等上發表論文100篇,主要代表性論文Google Scholar總引用3500次,SCI他引近1000次。基于上述成果,鄧成先后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陜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陜西省科學技術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等獎項。
在2020年度國際計算機視覺頂級會議IEEE國際計算機視覺與模式識別會議(簡稱CVPR)中,西電的發文量位居世界前十,其中鄧成署名的文章就有5篇,對于學校的貢獻度達到了83%,為西電與世界名校同臺競技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只是他學術研究的一個簡單縮影,在他的帶領下,團隊每年在頂級期刊和頂級會議上發表的論文就有20多篇,這些研究成果為人工智能領域核心技術的突破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初心不改,扎根三尺講臺
從教19年來,鄧成辛勤耕耘在教學一線,先后承擔包括國家級精品課程《信號與系統》、《數字電路與系統設計》在內的多門課程教學任務。作為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信號與系統》的概念及分析方法在通信、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也是國內多所高校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課程。但本門課程內容抽象,概念多、公式多、變換多,是學生眼中的“攔路虎”。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提升教學質量,他認真研究新時期學生特點,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用學生易于接受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啟迪學生心靈。在《信號與系統》講授前,他選出國內外5本經典教材進行參考,對知識體系進行重新梳理,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教材對同一問題的闡釋過程,博取眾家之長,再結合自己從教19年來的教學經驗,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每次上課前,他都會重新備課,融入科研領域的最近進展,在下課后,結合課堂教學中學生遇到的困惑,一次次在教案中增加新的內容。
“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這句話在鄧成多年的教學工作中體現得更加深刻,在《信號與系統》課堂教學過程中,他注重學生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讓學生掌握信號分析及線性系統的基本分析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在PPT盛行的今天,他始終堅持板書教學。通過黑板上一步步公式推導闡發信號的變化過程,通過對照分析讓學生發現其背后的數理含義。他的粉筆字剛毅挺拔,函數曲線柔美靈動,一點一橫、一撇一捺凝聚著他對教育事業的堅守和熱愛,一節課下來,滿滿8塊黑板的板書成為了課堂教學知識結晶的見證,源源不斷地傳遞著教育的溫情與厚度。
“板書是很累,但板書一步一步的推導對比PPT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課堂內容。”在2015年春季教學中,鄧成一個人承擔3個班的教學任務,由于堅持板書教學,帶完3個班的課程后,他整個胳膊都無法抬動,疼痛鉆心刺骨,但他首先想到的卻是學生。“我其實內心里面很欣慰,3個班的課時工作量很大,但不能因為工作量大就偷工減料,而是更要把全部的課上好,教師是一個崇高的職業,為了這個職業而不斷努力,我感到很幸福。”
他注重對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將思政元素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把信息處理發展史與共和國紅色通訊史、西電革命史、西電學科建設史深度融合,通過闡述西電“半部電臺起家、長征路上辦學”的艱辛歷程與西電人才培養院士校友多、將軍校友多、創業英雄多、航天總師多、所長總工多的“西電現象”,引導學生自覺堅定理想信念,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正在美國馬里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朱幗珍今年教師節給他發來消息,“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越來越感激您當時在信號系統課上對我的教導,不僅打下了我信號處理的基礎,課下的一些交流更讓我反思了如何更好地為自己的目標努力,受益匪淺。”
矢志創新,推動教學改革
作為學院主管教學的副院長,鄧成義不容辭的承擔起了教學改革的重任。他以寬厚基礎、卓越能力、全面素質、健全人格為人才培養目標,以本科教學大綱的修訂為抓手,對課程內容及其內涵進行優化重塑,在加強頂層設計中提高課程建設規劃性、系統性。在推動教學改革中打通學生的價值、知識和能力;打通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實踐教學等育人邊界;打通“教”與“學”,實現了“用知識體系教、用價值體系育、用創新體系做”。
在教材改革上,他緊盯世界科技前沿,把世界一流本科教材與本校傳統優勢學科教材相結合,引進優質教學資源進入課堂,切實提升教學質量與人才培養質量。在實驗教學中,根據培養學生動手和實踐能力需要,與華為展開全方位合作,選用國產核心器件打造西電特色實驗平臺,推進實驗內容和實驗模式改革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推進教育教學與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由于教學改革成果突出,他負責建設的“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專業成為全國首批“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牽頭申報的“電子信息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獲得2019年陜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作為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鄧成勇于擔當、敢于作為,在教育部和郝躍院士的支持下,充分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對高等教育改革的研究、咨詢、指導作用,大力提升本科人才培養成效。他長期關注高等教育薄弱地區的專業建設,堅持“全國一盤棋”,在資源配置中加大中西部地區高校的傾斜力度,統籌中西部高校與東部高校協調發展。他積極推動應用型本科院校舉行“2020年新工科與產教融合發展高峰論壇”等活動,盤活中西部地區辦學資源。
為保證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質量,同時為各校人才培養特色發展留出足夠的拓展空間,他先后組織了“全國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全國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論壇”、“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全國高校通信與信息教學研討與教師培訓”、“電子信息類青年教師授課競賽”等系列活動,覆蓋全國200余所高校和10余家企業,受益高校教師3000余人次。他充分發揮學校特色優勢,積極推廣西電在專業課教學和“人工智能+教育”的基本做法和典型經驗,為國家專業標準建設、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青年教師教育能力提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受到大家的普遍贊譽。
嘔心瀝血,用情傳遞大愛
“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這是鄧成一直秉承的育人原則,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而育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以身作則,行為世范。他要求學生做到的事情,首先以更高標準要求自己做到,通過身體力行為團隊發揮表率作用。
鄧成和學生在一起的時間遠遠超過了陪伴家人的時間,他數十年如一日投身到核心技術攻關中,常常工作到晚上12點多,凌晨1點才回到家。他對教學和科研態度嚴謹,學生把自己的論文打印出來送給他審閱,其中一個標志用英文字母和專業的數學符號書寫只有字體粗細的區別,他在看完論文后不但把這個符號修改了過來,還提醒學生注意書寫規范。在科研攻關的關鍵幾周,為了完善設計方案,鄧成每天只睡3到4個小時。2017級博士生楊旭第一篇文章就被目前計算機類別中影響因子最高(影響因子17.861)的期刊IEEE TPAMI錄用,“我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第一次寫論文時,鄧老師幫我修改基本上相當于重寫,如果沒有鄧老師的鼓勵和幫助,我可能連挑戰TPAMI的勇氣都沒有。”在他的指導下,團隊60%的碩士研究生都能在頂級期刊或頂級會議上發表論文,由于科研成果突出,目前已有多位畢業生入職阿里、騰訊、百度等企業。
學生眼里的鄧成,既是一位嚴師,更是一位摯友。在科研攻關時,他和學生一起熬夜,提出修改意見,改進設計方案,同時貼心地為學生準備好夜宵。端午節時他為學生送來煮熟的粽子和綠豆糕,陪伴他們一起度過一個溫馨的節日,他會在學生生日的時候為學生送來生日蛋糕與暖心的祝福,給學生一個驚喜。本科畢業于成電、我校2020屆碩士畢業生許欣勛畢業前給鄧成動情地說,“我覺得在這里三年過得很充實,雖然有點辛苦,但是三年來實打實的接觸了怎么做科研,也在老師的指導幫助下發表了頂會論文,三年來在這里的寶貴財富,我覺得并不是在其他學校、其他老師那里能夠輕易得到的。”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教育者最可貴的品質之一就是對孩子深沉的愛,兼有父母的親昵溫存和睿智的嚴厲與嚴格相結合的那種愛。”他對待自己的學生嚴愛相濟,用真愛呵護學生,用真情溫暖學生。在擔任本科生學業導師期間,他把全部的熱情傾注到學生身上,主動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學生的喜怒哀樂,結合自己的求學經歷和學生培養經歷,為他們確定發展目標、規劃人生成長路徑。對自己的研究生實行分類培養,把碩士畢業工作意向較強的學生送到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進行實習鍛煉,把學術意愿較強的學生送到國外訪學,增加他們的國際視野。他習慣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替學生規劃畢業幾年后的發展路線,也常常告誡自己的學生,不要滿足于發表一兩篇論文,而是要考慮自己的研究對這個學科有沒有促進作用,對于推進相關研究是否有一定的貢獻,希望學生把“立德、立功、立言”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
學生畢業后還時長給他打電話、發微信,匯報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情況,特別是遇到思想上的困惑、學習上的困難都喜歡與他交流,咨詢他的意見。對這些信息,他都會認真地一一回復,師生情誼在一條條微信和郵件中默默地流淌。
三寸粉筆,三尺講臺系國運;一顆丹心,一生秉燭鑄民魂。鄧成躬耕教學一線19載,用真情大愛滋潤學生心靈,以科技報國書寫愛國之志。他實干苦干,甘為人梯,用自己卓越學識和才能,為學生成長成才與核心技術攻關做出了突出貢獻,生動詮釋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真正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