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教師鄧成同志榮獲陜西省2020年師德標兵
近日,陜西省教育廳、陜西省教科文衛體工會委員會聯合下發《關于命名2020年陜西省師德標兵和師德建設示范團隊的通知》(陜教[2020]146號),對在陜西省教育系統內愛崗敬業、無私奉獻、開拓進取、團結奮斗的優秀個人和先進單位進行了表彰,我院教師鄧成同志獲得“陜西省2020年師德標兵”榮譽稱號。
學院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傳承優良師德傳統和師德建設擺在教師隊伍建設的首位,積極搭建教育交流平臺,探索師德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堅持把師德建設與人才培養、教師隊伍建設、“雙一流”建設等中心工作相結合,充分激發了教師加強師德建設的自覺性,努力營造了崇尚師德、爭創師德典型的良好氛圍,為把學校建成電子信息特色鮮明研究型大學貢獻電院智慧和力量。
附:陜西省2020年師德標兵鄧成同志先進事跡材料
鄧成,男,漢族,中共黨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20年入選國家級人才,2019年獲得陜西省杰出青年基金,2018年獲得陜西省青年科技獎(標兵),2012年入選省部級人才。主要從事智能信息處理領域的研究工作,承擔科技部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重點研發計劃等多項科研項目。已經發表論文100余篇,SCI他引1000余次,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0項。
鄧成同志是教學、科研“雙優”型導師,先后獲得過陜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陜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鄧成同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教學、甘于奉獻,主動擔當、敢為人先,赤膽忠心、潛心鉆研,把講臺當世界,把教書育人當作人生的全部,全身心投入,為黨和國家培育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設者。“用功”講好每堂課,“用心”策劃課程思政,“用情”引領學生成長成才;“敢于創新”創發“三通”教改體系,“敢于作為”在全國電子信息類教學中發出“西電聲音”;“新領域”探索科研攻關新方向,“新方式”探索科研育人新途徑,“新做法”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鄧成同志“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陜西高等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三用”施教 嘔心瀝血育人才
鄧成同志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教學,甘于奉獻,常年奮戰在本科教學第一線,“用功、用心、用情”,做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
“用功”講好每堂課。鄧成承擔了兩門國家級本科精品課程《數字電路與系統設計》、《信號與系統》的教學任務。“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從教二十年來,他苦心鉆研教學教法,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內容上,他認真分析對比國內外經典教材,博采眾長,將知識點與后續課程緊密銜接,建立知識鏈條,形成知識圖譜。在教學手段上,他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信號與系統》課程概念多、公式多、變換多,是學生眼中的“攔路虎”,他采用全程板書授課,輔以線下軟件仿真,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公式、定理和變換的內在聯系,一堂課,八塊黑板板書,汗水浸透了衣服。
“用心”策劃課程思政。除了傳授知識,鄧成更注重大學生理想信念和家國情懷的培養,將思政元素“潤物細無聲”地貫穿在教書育人全過程。在講授《信號與系統》課程時,他將信號處理發展史中,幾代科研人艱苦創業、為國奮斗的事跡貫穿其中。結合西電“半部電臺起家”紅色發展史,講解人才培養的“西電現象”,講述西電在國內科技領域創下的多個第一,在FAST、HX探測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中的卓著貢獻,讓學生們從校史國情中汲取精神營養,堅定理想信念、明確責任擔當。
“用情”引領學生成長成才。“育人者先自育”,鄧成一直將“立德、立功、立言”作為自己的人生追求,他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用自己的德行引領學生,用愛心感化學生,把自己的處世原則和科學態度傳遞給學生。在擔任本科生學業導師期間,主動走進學生,用自己豐富的學術經驗和人生閱歷幫助他們確立目標、規劃成長。2010級本科生郭浩,上學時就是學校的創新創業明星,畢業后創辦了自己的公司。他說,“很幸運遇到這樣一位有愛心有責任心的老師,鄧老師每周召開座談會,讓我們收獲了科學知識,也收獲了人生經驗,讓我們走得更穩更遠”。“傳道”不僅僅是說教,更需要感化,而感化需要“情分”。他對學生關心備至,體貼入微。在科研攻關時,鄧成陪學生一起熬夜,討論方案、修改論文,給大家準備夜宵和早餐,這時候他是一位親賴的“大哥”、慈祥的“父親”。師生情誼在一條條微信和郵件中流淌。多年來,許多繼續深造或參加工作的學生,仍然像在校時那樣,向鄧老師發來問候、匯報成績、交流體會。
二、“兩敢”創新 銳意改革謀新篇
鄧成同志矢志于教學改革,主動擔當,敢為人先,“敢于創新、敢于作為”,不斷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發出電子信息類人才培養的“西電聲音”。
“敢于創新”創發“三通”教改體系。擔任教學副院長以來,鄧成以本科專業培養方案改革(2020版)為抓手,努力構建以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以“一流本科專業”建設為契機,重塑課程內容,重構課程體系,優化知識圖譜,加強內涵建設,力圖實現“三個打通”:打通學生的價值、知識和能力;打通課堂教學、課外活動和實踐教學等育人邊界;打通“教”與“學”,在融通的教育中實現“用知識體系教、用價值體系育、用創新體系做”。目前,改革成效初顯,他負責的“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專業順利入選全國首批“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牽頭申報的“電子信息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獲得2019年陜西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敢于作為”在全國電子信息類教學中發出“西電聲音”。作為教育部電子信息類教學指導委員會秘書長,鄧成堅持“全國一盤棋”,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總目標,先后組織了全國高校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高峰論壇”、“全國電子信息類專業教學論壇”、“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培訓”、“全國高校通信與信息教學研討與教師培訓”、“電子信息類青年教師授課競賽”等系列活動。在全國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國家專業建設標準、課程體系建設、教師能力培訓、創新創業教育、“智能+教育”等方面進行了大膽改革嘗試,付出了巨大心血,贏得了教育部高教司和全國各高校的高度贊譽。
三、“三新”探索 科學研究哺教學
鄧成同志緊盯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始終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己任,赤膽忠心,潛心研究,探索“新領域、新方式、新做法”,用科學研究支撐教育教學。
“新領域”探索科研攻關新方向。人工智能是近年來學術界和工業界的熱點領域,而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差距之一就是多模態信息的智能化理解。2012年初,鄧成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學。他敏銳察覺到多模態信息處理水平對促進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性,毅然放棄已經研究多年的多媒體信息隱藏方向,轉向極具挑戰的新領域。他以跨模態相互檢索作為突破點,設計框架、模型優化、實驗驗證。每一步都異常艱難,工作到凌晨兩三點是家常便飯,為了節省時間,晚餐經常用方便面對付。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在美國期間的研究成果被國際計算機視覺頂級會議ICCV錄用。對祖國的赤膽忠心,讓他回國后更加勤奮。他將研究內容從多模態信息的分析理解擴展到認知推理,實現了多模態數據從“看全”、“看清”到“看懂”的跨越,研究成果先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陜西省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
“新方式”探索科研育人新途徑。如何用科學研究支撐課堂教學,用學術成果反哺人才培養,鄧成經常思索這一問題。“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作為”是鄧成探索多年所發現的科研育人新途徑。培養科研樂趣是第一步。他因材施教,讓學生全面參與自己的課題研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工作氛圍,充分享受過程,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們逐漸體驗到了科研樂趣。形成良好作風是第二步。鄧成鼓勵并資助學生參加國際國內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博士生紛紛在國際頂級會議CVPR、NeurIPS、ICCV、IJCAI、AAAI等上斬獲佳績,碩士生也不甘示弱,60%以上在國際頂級期刊、國際頂級會議上發表研究成果,大家你追我趕、不甘落后。平等交流、認真嚴謹、追求卓越的作風成為科研育人最深厚的滋養。
“新做法”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創新人才是鄧成孜孜以求的目標。經過多年努力,鄧成逐漸總結出“問題導向、學用結合”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科研必須建立在實踐需要的基礎上。鄧成定期安排學生與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進行交流,一是讓學生看到科研成果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二是讓學生了解企業的技術需求。敦促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每個人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把理論知識與個人的能力和知識結構深度耦合,進而轉化為個性化的創造力,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鄧成同志把黨的教育事業高于一切,將人生揮灑在講臺上,燃燒在實驗室,數十年如一日。把對黨的忠誠化作教書育人的涓涓細流,化作科學研究的點點滴滴,取得了矚目成績,為高等教育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嚴于律己、德才雙馨,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是新時代高校教師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