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電子工程學院開展西電博物館參觀實踐活動


(通訊員 王冕 谷豐登)8月10日上午,電子工程學院組織在校學生參觀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物館,進一步學習電子科學技術發展歷史,感受老一輩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崇高精神。

同學們分成三組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有序地進行參觀活動。博物館有室外展區和室內展區兩部分,室內展區分上下兩層,依次為序廳、通信廳、雷達廳、計算機廳、電子元器件廳、電子測量儀器儀表廳和未來廳七個單元,展覽了六百余件展品,多維呈現了電子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和我國軍事電子事業發展的歷程。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同學們首先來到的是序廳。在序廳中,講解員首先講解了序廳兩邊展示的愛迪生、馮·諾依曼等15位電子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歷史人物的相關貢獻,隨后介紹了位于序廳中間的我國第四代戰斗機—殲-10戰斗機的模型,這也反映了西電在航空領域的成就。

進入通信廳后,同學們了解了從遠古時期至今的通信方式的發展歷程,看到了電影《英雄兒女》中“向我開炮”的還原場景,同時也對電報與電臺、電話和交換技術、無線及移動通信、西電與無線通信技術、衛星通信、光通信與特種通信及保密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在通信廳中,講解員為同學們詳細講解了“半部電臺”的故事:我軍在龍崗戰斗中繳獲了一部只能收不能發的“半部”無線電臺,這半部電臺成為了紅軍最早的電臺,為此后無線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西電的前身“紅軍通信學校”便是以這半部電臺起家的。

雷達廳簡單介紹了西電對雷達專業做出的一些貢獻,包括信號處理機、天線、微波組件、終端顯示、DZDK等方面。在雷達廳中展示了被譽為“中國天眼”FAST的沙盤模型,而FAST的“眼珠”的定位技術就源自我校,其饋源支撐結構系統的創新方案也由我校的段寶巖院士提出。

計算機廳主要講述了歷代計算機的發展歷程,展示了國家第一臺全中文計算機長城0520CH、世界上第一臺筆記本電腦東芝T1100、中國第一臺具有完全自主產權的主機系統浪潮天梭K1、大幅面彩掃描儀等,其中,計算機廳的鎮廳之寶是國防科技大學捐贈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

電子元器件廳介紹了電子元件、半導體器件、光電子技術等方面的發展以及西電在這些領域作出的貢獻,其中包括西電自主研制提煉出的單晶鍺、霹靂2-導彈等。電子測量儀器儀表廳展示了時間及頻率測量儀、信號分析儀器、故障測試儀、電壓測量儀、信號發生器、穩壓電源等測量儀器,呈現了DGC-711L智能電纜故障測試儀等西電在電子測量方面的科研成果。最后,同學們來到了未來廳,其通過投影播放前沿科技宣傳等,體現了對電子信息未來的設想。

此次參觀讓同學們了解了電子科學技術發展的歷史脈絡和文化變遷,以及我校建校以來為中國電子科技事業所做出的的貢獻,同時也讓同學們切身體會到了一代代電子科技工作者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無私奉獻、勇于創新的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