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院“三個結合”挖掘扶貧育人元素促進人才培養
■通訊員 錢德年 劉建鋒 劉昕雨
電子工程學院自2016年啟動“一院一品”對接“一鎮一校”教育精準扶貧計劃以來,結合自身特色和優勢,以不同方式校地共聯共建思想政治教育、暑期志愿者社會實踐、課題研究、基地建設等幫扶工作,在對接扶貧過程中特別注重扶貧與育人相結合,充分挖掘脫貧攻堅過程中的育人元素,為扶貧扶智、育人育才牽線搭橋,鼓勵廣大師生把科研項目立在田間地頭、將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引導廣大學生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魅力,參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生動實踐,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努力成才報黨報國。
電子工程學院通過“三個結合”--扶貧對接點扶貧故事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相結合、扶貧對接點留守兒童扶智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相結合、扶貧對接點科技扶貧與大學生創新訓練相結合,深入挖掘扶貧對接點育人元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學院在校本科生劉惠民為蒲城縣翔村中學捐助10000元助學金,學院“科技筑夢、助力飛翔、愛心傳遞、扶志扶智”志愿服務活動幫助留守兒童贏得家長好評,王新懷老師指導的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項目在蒲城縣洛濱鎮落地生根,博士生秦東杰參加校工會組織的科技扶貧博士服務團,學院本科生參與其中并收獲成長。
扶貧對接點生動故事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相結合,突出思想引領
電子工程學院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向廣大學生宣講黨的精準扶貧戰略方針,組織學生黨員和骨干定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系列講話,向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自我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黃文秀學習,引導廣大同學聽黨話、跟黨走,增強“四個自信”,引導廣大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學院特別注重講好身邊西電人故事,向廣大學生講述西電向堯山鎮閆家村派出駐村書記帶領廣大村民依托金銀花產業脫貧致富的故事,鼓勵廣大學生傳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西電精神。
學院在每年畢業班就業季開展基層就業專題教育,宣講精準扶貧政策,講述西電人在蒲城縣助力脫貧故事,引導廣大畢業生到西部基層就業,取得了一定成效。學院2017屆畢業生劉坤麗、2019屆畢業生張振鋼參加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學院2018屆畢業生王琳珠參加研究生支教團項目;學院2019屆畢業生鄒寶利、張燦參加選調生計劃到貴州基層就業,一批批電院學子以實際行動參加到基層一線的脫貧攻堅事業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學院的教育引領下,學院2016級本科生劉惠民自愿捐出10000元獎學金資助蒲城翔村中學10名貧困學生。
扶貧對接點貧困兒童扶智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相結合,突出實踐育人
電子工程學院對接扶貧點蒲城縣堯山鎮翔村中學在校學生中有不少留守兒童,學院在幫扶過程中除了按照需求進行物質幫扶,特別注重開啟貧困學生心靈,為他們送去愛與希望,扶智、扶志。學院先后派出多支大學生志愿服務小分隊,發揮學院學生專業特色,深入學生課堂,以“科技筑夢、助力飛翔、愛心傳遞、扶志扶智”作為志愿服務口號,幫助廣大留守兒童開闊眼界,在貧困兒童心靈種下科技創新的種子,重新點燃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學院于2019年暑假組織10名本科生成立“科技助翔、愛心扶智”實踐隊赴翔村中學開展支教幫扶活動,幫扶活動歷時兩周,學院志愿者與翔村中學師生同吃同住。針對學校留守兒童現狀,本次支教幫扶活動由電子信息知識科普和學生假期作業輔導組成。科普內容包括電子元器件認識、電路基礎知識、計算機組成原理及編程基礎、簡易電路焊接等,激發學生對電子信息科技的學習熱情,在廣大同學心中埋下一顆憧憬科學的種子。志愿者們每天在科普知識講授后專門為留守兒童輔導暑假作業,贏得廣大在外務工學生家長好評。
學院通過組織本科生赴扶貧對接點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突出實踐育人,引導青年學生到脫貧攻堅一線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先后有幾十名本科生參與其中,廣大學生通過參加實踐活動,感悟到了知識和愛心傳遞的魅力,紛紛表示要珍惜大學美好時光,發奮圖強、努力成才,2019年暑假參加完幫扶活動的志愿者均獲得校級以上榮譽。
扶貧對接點科技扶貧與大學生創新訓練相結合,突出科研育人
學院鼓勵和引導師生投身脫貧攻堅一線,努力解決蒲城縣廣大農民脫貧增收的實際問題。學院在前期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專業優勢,堅持科技扶貧惠農,在洛濱鎮建立“食用菌”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學院王新懷老師團隊自主研發的基于NBlot的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已在園區安裝調試,該套設備可以實時聯網采集空氣和土壤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等定制信息,通過外設實現大棚自動噴霧、卷簾通風等功能,并可實現即時精準化控制和歷史數據記錄分析,極大節省人力成本,并大幅提高農產品產量,該項目得到蒲城縣政府、農業科技局、扶貧開發辦公室等多個部門的大力支持。
學院在科技扶貧示范基地建設和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落地過程中,特別注重鼓勵本科生參與該項目,將本科生創新創業訓練融入其中,突出實踐育人。學院先后有30余位本科生參與到科技扶貧中,通過參加科技扶貧,廣大學生首先充分認識到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增強“四個自信”;其次通過解決復雜問題,提高了綜合運用電子信息知識的能力;第三是通過解決農民增收實際問題增強了對專業的認知和自豪感,為未來進一步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電院學生基于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項目孵化成立薇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大學生國創項目結題全校第5名的成績,并獲得學校“互聯網+”大賽銀獎。電院參加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項目的本科生同時收獲豐碩成績,14人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競賽獎項,2名同學已保送研究生。
電子工程學院按照學校要求對接蒲城縣完成扶貧扶智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引導和鼓勵學院學生參與其中,以立德樹人、人才培養為落腳點,通過“三個結合”,突出思想引領、突出實踐育人、突出科研育人,深入推進“三全育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電子工程學院自2016年啟動“一院一品”對接“一鎮一校”教育精準扶貧計劃以來,結合自身特色和優勢,以不同方式校地共聯共建思想政治教育、暑期志愿者社會實踐、課題研究、基地建設等幫扶工作,在對接扶貧過程中特別注重扶貧與育人相結合,充分挖掘脫貧攻堅過程中的育人元素,為扶貧扶智、育人育才牽線搭橋,鼓勵廣大師生把科研項目立在田間地頭、將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引導廣大學生深入基層了解民情,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魅力,參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生動實踐,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努力成才報黨報國。
電子工程學院通過“三個結合”--扶貧對接點扶貧故事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相結合、扶貧對接點留守兒童扶智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相結合、扶貧對接點科技扶貧與大學生創新訓練相結合,深入挖掘扶貧對接點育人元素,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學院在校本科生劉惠民為蒲城縣翔村中學捐助10000元助學金,學院“科技筑夢、助力飛翔、愛心傳遞、扶志扶智”志愿服務活動幫助留守兒童贏得家長好評,王新懷老師指導的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項目在蒲城縣洛濱鎮落地生根,博士生秦東杰參加校工會組織的科技扶貧博士服務團,學院本科生參與其中并收獲成長。
扶貧對接點生動故事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相結合,突出思想引領
電子工程學院在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向廣大學生宣講黨的精準扶貧戰略方針,組織學生黨員和骨干定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系列講話,向在脫貧攻堅一線奉獻自我的全國優秀共產黨員黃文秀學習,引導廣大同學聽黨話、跟黨走,增強“四個自信”,引導廣大學生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學院特別注重講好身邊西電人故事,向廣大學生講述西電向堯山鎮閆家村派出駐村書記帶領廣大村民依托金銀花產業脫貧致富的故事,鼓勵廣大學生傳承艱苦奮斗、自強不息,求真務實、愛國為民的西電精神。
學院在每年畢業班就業季開展基層就業專題教育,宣講精準扶貧政策,講述西電人在蒲城縣助力脫貧故事,引導廣大畢業生到西部基層就業,取得了一定成效。學院2017屆畢業生劉坤麗、2019屆畢業生張振鋼參加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學院2018屆畢業生王琳珠參加研究生支教團項目;學院2019屆畢業生鄒寶利、張燦參加選調生計劃到貴州基層就業,一批批電院學子以實際行動參加到基層一線的脫貧攻堅事業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學院的教育引領下,學院2016級本科生劉惠民自愿捐出10000元獎學金資助蒲城翔村中學10名貧困學生。
人民網報道西電2016級本科生劉惠民捐助新聞
電院2016級本科生劉惠民捐助貧困學生并作報告
扶貧對接點貧困兒童扶智與大學生志愿服務相結合,突出實踐育人
電子工程學院對接扶貧點蒲城縣堯山鎮翔村中學在校學生中有不少留守兒童,學院在幫扶過程中除了按照需求進行物質幫扶,特別注重開啟貧困學生心靈,為他們送去愛與希望,扶智、扶志。學院先后派出多支大學生志愿服務小分隊,發揮學院學生專業特色,深入學生課堂,以“科技筑夢、助力飛翔、愛心傳遞、扶志扶智”作為志愿服務口號,幫助廣大留守兒童開闊眼界,在貧困兒童心靈種下科技創新的種子,重新點燃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希望。學院于2019年暑假組織10名本科生成立“科技助翔、愛心扶智”實踐隊赴翔村中學開展支教幫扶活動,幫扶活動歷時兩周,學院志愿者與翔村中學師生同吃同住。針對學校留守兒童現狀,本次支教幫扶活動由電子信息知識科普和學生假期作業輔導組成。科普內容包括電子元器件認識、電路基礎知識、計算機組成原理及編程基礎、簡易電路焊接等,激發學生對電子信息科技的學習熱情,在廣大同學心中埋下一顆憧憬科學的種子。志愿者們每天在科普知識講授后專門為留守兒童輔導暑假作業,贏得廣大在外務工學生家長好評。
學院通過組織本科生赴扶貧對接點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突出實踐育人,引導青年學生到脫貧攻堅一線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先后有幾十名本科生參與其中,廣大學生通過參加實踐活動,感悟到了知識和愛心傳遞的魅力,紛紛表示要珍惜大學美好時光,發奮圖強、努力成才,2019年暑假參加完幫扶活動的志愿者均獲得校級以上榮譽。
學校“科技助翔、愛心扶智”實踐隊電子信息知識科普
扶貧對接點科技扶貧與大學生創新訓練相結合,突出科研育人
學院鼓勵和引導師生投身脫貧攻堅一線,努力解決蒲城縣廣大農民脫貧增收的實際問題。學院在前期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身學科專業優勢,堅持科技扶貧惠農,在洛濱鎮建立“食用菌”產學研一體化示范基地,學院王新懷老師團隊自主研發的基于NBlot的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已在園區安裝調試,該套設備可以實時聯網采集空氣和土壤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等定制信息,通過外設實現大棚自動噴霧、卷簾通風等功能,并可實現即時精準化控制和歷史數據記錄分析,極大節省人力成本,并大幅提高農產品產量,該項目得到蒲城縣政府、農業科技局、扶貧開發辦公室等多個部門的大力支持。
學院在科技扶貧示范基地建設和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落地過程中,特別注重鼓勵本科生參與該項目,將本科生創新創業訓練融入其中,突出實踐育人。學院先后有30余位本科生參與到科技扶貧中,通過參加科技扶貧,廣大學生首先充分認識到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增強“四個自信”;其次通過解決復雜問題,提高了綜合運用電子信息知識的能力;第三是通過解決農民增收實際問題增強了對專業的認知和自豪感,為未來進一步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電院學生基于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項目孵化成立薇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獲得大學生國創項目結題全校第5名的成績,并獲得學校“互聯網+”大賽銀獎。電院參加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項目的本科生同時收獲豐碩成績,14人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競賽獎項,2名同學已保送研究生。
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安裝調試
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運行狀況
智慧農業物聯網平臺孵化公司獲獎證書
電子工程學院按照學校要求對接蒲城縣完成扶貧扶智的過程中,特別注重引導和鼓勵學院學生參與其中,以立德樹人、人才培養為落腳點,通過“三個結合”,突出思想引領、突出實踐育人、突出科研育人,深入推進“三全育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責任編輯:馮毓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