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獎獲得者|劉惠民:胸中有丘壑 立馬振山河
(通訊員 曹暢)劉惠民,男,江蘇南京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工程學院電磁場與無線技術專業2016級學生。本科期間刻苦學習,腳踏實地,三年專業成績加權平均分94.9,GPA 3.9/4,位列專業第一,并于今年九月獲得保研資格,保送至東南大學。大學期間先后榮獲國家獎學金,電子工程學院“2781學長”獎學金,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陜西賽區二等獎,陜西省高數競賽二等獎,大學生英語競賽三等獎等獎勵與榮譽,被授予優秀學生標兵、優秀共青團員等榮譽稱號。三年來,他多次參與志愿活動,并于6月將自己獲得的“2781學長”獎學金的8000元全部捐出,助學蒲城翔村中學十名品學兼優的小學生,受到社會關注。
天道酬勤,厚積薄發
剛進入大學新環境的劉惠民,常常迷茫且不知所措。面對著大量晦澀難懂的課程,以及大量自由支配的時間,他選擇了堅持與勇敢,他一直相信著“有些事, 不需要聰明, 只需要堅定, 不需要智慧, 只需要勇氣”。大學期間,他一直秉持著不懂就問的精神,他知道本科課程中的知識都是未來科研的基石,只有自己擁有牢固的基礎,才能日后筑起高樓大廈。正是因為這種對知識的謙卑,讓他在三年內一直保持著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學習心態。截至目前,他共有48門課程獲得了90分以上的成績,其中30門在95分以上,主干課程加權均分為94.9分,位列專業第一。
他常說學習是自帶微小加速度的。越學習,越適應學習;越學習,越善于學習。一般大家常常說的天賦不如人之中,有一半大概是努力不如人、習慣不如人。所以在學習的道路上,只有厚積薄發和天道酬勤。
推己及人,心懷寬廣
劉惠民的父親出生在江南水鄉的一個小漁村,靠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父母一直希望他可以成為一個濟人濟事濟天下的人。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他從小就十分感恩別人對他的幫助,也會竭盡全力地去幫助別人。進入大學后,他加入了志愿服務隊,并先后在第三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學校新學期迎接新生等活動中擔任志愿者。在他眼里,志愿活動可以讓象牙塔里的青年人更清晰的認識到真正的環境遠比想象中的烏托邦環境存在更多更復雜也更現實,當我們真正去嘗試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就會遇到了許許多多志同道合的人,他們一樣充滿了朝氣、正能量,渴望因為自己的存在而讓周遭有一點點的不一樣。
大二期間,劉惠民曾加入學校的彩云協會前往云南鎮雄做過寒假支教調研。時值凜冽的寒冬,劉惠民帶著同行的學弟們,挨家挨戶地走訪,想將一些護手霜和圍脖之類的保暖用品送給孩子們。“我們原計劃從早上7點到晚上9點鐘把所有住戶都跑遍,校長說你們一天哪能跑那么多。”他笑著說,“去了之后跑了大概20多戶,就差不多晚上6點了,已經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見了,沒有霓虹燈,沒有車水馬龍,只有黑暗。真的超乎我的想象。”這次調研的所見所聞深深觸動了劉惠民。讓他開始關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問題。“其實,我比較鼓勵大家親自去體驗一下貧困地區的情況,你會發現有些東西不親歷是感受不到的。”
而由學校資助前往美國哈佛大學訪學,并赴德國帕德伯恩大學學習光子晶體波導設計后,他開始思考,“作為享受了優勢教育資源的自己,該如何回報母校,如何為祖國乃至全世界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在與學院副書記和他的輔導員老師溝通后,他決定將自己獲得的“2781學長”獎學金全部捐出來,資助山區里的貧困學生,讓他們明白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有許許多多的人在關心著他們。““我想,這也應該是設立2781獎學金的李建平學長的初衷。”副書記和輔導員老師很重視我的想法,跟我溝通了很多次,包括確定資助學校資助對象還有很多細節。”在得知他捐贈獎學金的想法后,父母也很支持他的決定,并又捐贈了兩千元。
熱愛生活,青春飛揚
在學習之外的課余生活中,劉惠民也是一個樂觀開朗的人,在同學的眼里,重情重義的他不僅是值得信賴的同窗,也是令人溫暖的伙伴。大學期間他鼓勵身邊的同學一起參加各式各樣的活動,他們一起健身,一起跑馬拉松,一起爬山,一起走出宿舍、走進自然,探索人生的意義。此外,他也會把握學校和老師們給予他鍛煉自己的每一次機會,多次作為學院學生代表,在學校教育改革、慶祝國慶70周年等多個座談會以及“2781學長”獎學金頒獎儀式中發言。10月,他作為學校“青春告白祖國”活動中的領誓人,在一萬多名師生前領誓,鍛煉了膽量,也更加意識到了自己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肩負的責任。
他覺得人生的意義就是經歷的一件件小事,或悲或喜,但卻讓我們的一生因此而獨特。就像馬拉松的意義一樣,不是在于第幾名跑過終點,而是從起跑的一瞬間便已經超越了自己。終點線只是一個記號而已,并沒有什么太多的意義,關鍵是這一路你是如何跑的。
心存仁愛,放飛思維
大學期間出國訪學和山區支教調研不僅讓劉惠民收獲了前沿專業技能,更加深了他對于社會問題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在他看來,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和階層固化的社會問題錯綜復雜,因此更需要青年大學生努力奮斗,在為社會貢獻正能量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許多人或許認為,社會紛繁復雜,一個大學生又能改變什么?劉惠民的答案是,或許改變不了什么,但還是要去做,因為關注本身就是改變的開始。這個時代從不缺乏理論家,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踏實去看、去聽、去實踐。只要用心,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談及自己的未來,畢業之后劉惠民將赴東南大學繼續讀研深造,除此之外他更希望全方位提升自己。“我希望自己在有一顆工科頭腦的同時,更具有一些人文情懷。”他認為,人的生命很寶貴,只要是自己想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就要大膽去做。“這可能會決定你在三十年后到底是滿意欣慰的笑,還是無奈掩飾的笑”,劉惠民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