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場與電磁波》作為電子信息類、通信、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等專業的基礎課程,具有非常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公共平臺作用和地位。歷屆領導的關心和重視,任課教師的悉心培育,該課程健康發展、日趨成熟并且充滿活力。
一、良好的基礎階段
1978年學校(當時校名為西北電訊工程學院)成立電磁場工程系時就將《電磁場理論》作為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的兩門主干課程之一,同時也是通信工程專業,電子工程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
在王一平教授、吳萬春教授和茅予寬教授的指導下,電磁場工程系下設面向全校開設《電磁場理論》課程的電磁場理論教研室。由于專業的不同和在擬定培養計劃中的習慣,有的專業稱該課程為《電磁場理論》,有的專業稱該課程為《電磁場與電磁波》,相應的教科書的名稱亦二者兼用。實際上當時的教學大綱、教學內容、課時數、實施方法都是相同的。1978-1990年的教學時數為108課時,周課時為6,且采取講授與輔導為1:1的模式。1978-1985年采用的教材是成都電訊工程學院謝處方和饒克謹教授編著的《電磁場與電磁波》。為了加強《電磁場理論》課程的深度,1985年由我校吳萬春教授、趙玉書教授、李輯熙教授和馮亞伯副教授編著出版了教材《電磁場理論》,其內容嚴謹、對矢量分析和場論的運用特色顯著,且在1986-1992年采用。
二、發展提高階段
1900年以后,隨著"寬口徑、厚基礎" 培養理念的出現,開設課程門類增多,該課程的課時數由108學時先后減少為96、84、72、64課時。為了適應這種狀況,由馮亞伯副教授編著出版了《電磁場理論》教材,該教材的內容體系與前述教材不同,它由馬克斯韋(MAXWIIL)方程入手,將靜場視為時變場的特例,其優點是避免了特殊條件下的定律和普遍定律分別推導的現象,因而省時,缺點是難點集中。這一時期,該課程的開設專業涉及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通信工程學院),信息對抗技術、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等(電子工程學院),測控技術與儀器(機電工程學院),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應用物理學(理學院)。同國內其它高校合作編寫出版?quot;電磁場理論"習題指導書;設計開設了六個學生實驗,當時在國內領先,受到了國內同行的好評和取經。也為其它高校研制了三個學生實驗。
三、鞏固、創新、拓展階段
依據教育部減少專業總數的精神,電磁場微波技術專業與電子工程專業進行了合并,從2001年起該課程又減少為54課時。鑒于課時減少后的特點,我們融合學校講授"電磁場與電磁波"、"電磁場理論"課的教師韓香娥、王家禮、牛中奇、趙永久、路宏敏、朱滿座等的智慧,組織編著出版了《電磁場理論基礎》、《電磁場與電磁波》、《電磁場與電磁波》學習指導、《工程電磁兼容》、《微波技術與天線》等教材與專著。教材內容體系按照電磁場理論框架建立的歷史順序安排以減小學習的困難,其主導思想是融基本內容與提高內容于一書,以保證學生既建立基本知識系統、達到基本要求,又便于通過教師的提示和學生參照教課書的自學擴展知識空間。
同時,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購買了頻譜分析儀、網絡分析儀等設備,設計綜合創新性實驗。采用最新軟件建立了電磁場與電磁波虛擬實驗室,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仿真研究和數值計算的能力,拓展了學生實驗手段和方法。課程目前開設的學院主要有:通信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機電工程學院和理學院。
前輩奠定的良好基礎和我們的不懈努力,本課程2004年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