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主頁 > 信息公告 > 院系新聞 >

                        【赴美培訓】蘇濤:對美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思考

                        日期:2015-05-06 10:17

                        編者按:為加快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進程,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同時也為使學者干部拓寬視野、增長見識、提升素質、強化能力,更好地服務于學校改革發展和人才培養工作,經陜西省外國專家局審批,學校于2014年底組織16名學者、干部組成“教育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培訓團”赴美國北卡萊羅納州開展為期三周的培訓。培訓團一行分成4個培訓分組進行了相關學習調研活動。先后參訪6所大學,深度調研5個院系、1個產業園區,聽取12場專題講座,與華人學者和中國留學生開展交流座談8次,形成1份總體情況報告、4份專題報告、16份個人培訓總結。歸國后,學校于2015年1月13日召開總結交流會,5位同志作為代表分別進行了總體情況和專題匯報,反響良好。為進一步擴大培訓受益面,按照學校要求,近期我們將對學員總結進行刊載,供廣大師生參考。 

                        視野·態度·環境 

                        ——對美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思考 

                        蘇濤 

                        參加2014年年底學校組織的教育教學改革及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赴美培訓團,在美國北卡萊羅納州大學學習了三個星期,對美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感觸可以概括為六個字:視野、態度和環境。 

                        視野:在人才培養中,越來越強調人才的國際化視野,首要的是教育和教育者本身更加廣闊的視野。通過此次實地考察和課程學習,看到了不同,看到了差距,也看到了機遇。國內外高等教育理念和水平都存在較大差距,比如,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標準中基于產出的導向和學生為中心的理念,提出的學生、培養目標、畢業要求、持續改進、師資、支持條件等7個基本要素在國內仍然有較大差距。這些都需要學習和改進,也是目前國內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同時,增廣視野是為了引為己用,要把握其核心和精神,結合自身的現狀和特點,才能取得實際的進步和效果,不能邯鄲學步,也不能“把經念歪”了。特別是經過長期的不同層次的交流和學習,國內高等教育已經基本和國際接軌,大同小異了,而困難的往往就在于“小異”,這些往往意味著深層次的改革、繁雜的體系、精細地過程管理,深化改革的魄力和藝術的也在于此。 

                        態度:我對于美國教師和學生的態度感到吃驚,態度決定一切,這是其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證。國外教師對于課程具有高度的自主權,采用的教學方法不盡相同,但每位教師的態度都非常認真。教師為了講課付出的努力很大,課程大綱要求明確,講義資料很多,做得非常完善,課程要求非常明確,對作業和考核都很嚴格,配合有研討和實驗課程。有一位給我們講網絡教學的老師,她課上引用了很多幫助備課、授課的網絡資源,這些都是公開的免費資源,其收集和整理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美國學生的態度也是讓我吃驚的,培訓期間看到了很多上自習學生,在圖書館閱讀的學生,在角落討論的學生。在北卡州立大學看到他們本科畢設,采用三人一組的形式,在一年的時間內完成某個項目。在執行過程中,有一個教師團隊指導,在答辯時,需要有團隊的整體報告,每個人的單獨報告。由老師給每位學生打分,團隊成員之間還需要互相打分。總結時,還要制作展板,學生就站在展板前面,回答同學和老師的提問。美國的課程課時確實少,但老師的努力和付出有的反而更多,學生在課外的自學和研究時間很多。 

                        環境:教育中環境是最重要的核心問題。此次培訓,看到了國內外教育環境的差異,主要有: 

                        成熟、寬容的環境提供了多種選擇。美國的社會和高等教育發展了幾百年,已經形成了相對成熟、寬容和公開的環境。在美國上大學不是唯一選擇,也不是父母的必選項,更多地尊重學生本人的選擇。在提供多種渠道和選擇的同時,美國的大學保持了較高的淘汰率,有相當比例的學生分流到了其它方向。這次參觀了公立大學、私立大學和社區大學,其中有一所社區大學有四萬多學生,設置了非常多的專業,有國內職業培訓對應的護士、技工等,也有國內專科對應的2年制學習。這個大學很多師資都是兼職的,都是志愿的。同時,在大學內設置了很多種渠道,比如類似“專升本”的渠道,2年讀完達到標準可以進入更好的學校學習。和國內最大的區別是,這種渠道招收的學生本身可能入學成績就非常好,在此學習2年費用較低;學習期間,課程和師資都是要轉入高校參與的,甚至直接有其專門人員長期駐校,開設課程質量由待轉入高校負責等;如果沒有通過升級考試,可以轉入其他高校,有一系列的安排。這里強調了過程管理,強調了多種選擇,而國內的專升本就是結果檢驗和單項選拔,未免顯得過于簡單和粗暴。 

                        高校重視學術聲譽、學術自由的環境。美國實施“終身教職”制度,也就是說在教師入職進入終身教職軌道后,需要在5到7年間完成一系列指標,科研的、教學的和社會服務的,期間會有評估,但往往僅是監督、提醒和幫助作用,期滿通過無利害關系的專家評議和全體教師投票,決定是否可以轉為終身教職,副教授和教授。一旦轉為終生教職,學校方沒有特殊理由不得開除。這個機制的設置某種程度上保證了學術自由,保證了教授的話語權。并且,給予新人很好的壓力和鍛煉,當其轉為終身教職時,研究往往成為了習慣,往往定位于高水平、有學術道德和聲望的研究者。即使外部壓力降低了,但仍具有向前的動力和積極性。當然,國內也在實施“非升即走”,比較而言,時間周期相對較短,過程管理過于簡單,偏向于要求短期的成果,而不是培養有水準的教師和研究者。另外,從終身教職制度,從人員聘任和上升渠道看,國外更偏重引導和教育。國外招聘的往往是新人,在招聘時很多教師需要參與,重點考察基本能力和發展潛力,團隊合作和教學水平同樣需要考量,甚至要通過試講,由學生和教師代表評判。一旦入職,會有專人負責其教學表現,指導其提高水平。國內重視結果,多數做的是“人才引進”,而不是“人才培養”。 

                        公開的環境,利于交流和監督。北卡州立大學投入大量資金,有專門團隊打造和維護學校的課程網絡建設,建設了Mood系統,將課程的全部內容和教學管理都搬到了網上,課程內容包括大綱、講義、作業、考核、交流,甚至錄像和其它資料,課程管理包括考核要求、選課、提交作業等。學生可以提前看到課程相關的所有內容,確定是否選課;學習中,可以利用網絡隨時學習相關章節,提交作業,提問和參與討論;結束時,按時提交論文,或者預約考試等。課程上網公開,將教學環節延展化,方便了學生學習;將教學內容公開化,利于交流、監督和促進;將教學管理規范化,利于嚴格要求,嚴控質量。對于目前國際教育熱點的網絡大規模在線課程,MOOC,北卡州立大學也進行了嘗試,并分析了相關發展趨勢,目前并沒有大規模推廣。反而是大力推行課程上網的Mood系統,對于完成課程上網的教師均給予了獎勵激勵。 

                        思考:我回到國內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優秀的本科教育?如何能夠建設一流的本科教育水平?國外的很多東西是可以借鑒的,但并不能夠照搬。結合國外培訓的學習,校內教育質量提升會議的精神和專業認證工作的開展,我想這樣也許是比較恰當的。 

                        優秀的本科教育是能夠完成階段目的,達成培養目標,在學生大學階段給予良好引導和幫助的教育。 

                        在教育質量提升會議上,鄭曉靜校長的報告提出“兩個回歸”,即“以生為本、德育為先,以學為要、厚基強實”向教育本質的回歸,“以師為本、學術為先,育人為要、德藝雙馨”向辦學本位的回歸。并指出大學階段是由生活到工作,由家庭到社會的中間階段,在人生中具有重要意義。在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強調“OBE”,即基于產出的導向,學校的產出就是學生。本科學生的培養目標是什么?學生是否達成目標?這些論述都是一致的。本科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確定合理的培養目標;為了達到目標,設置培養體系,包括課程、實驗、活動和創新創業等。每個環節都是為了支撐培養目標的某些方面,達成某些具體的指標。學生是否受益,是否達到培養目標是本科教育成敗的最終標準。而培養目標設置的合理性和培養措施的有效性則是相對的,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培養目標要適合學校的定位,適合學生的現狀;教學環節要能夠達成目標,具體實施則“教無定法有良法”,可以根據情況自由發揮。 

                        在回歸教育本質,以生為本的設定下,建設一流的本科教育關鍵是建設教育的環境,建立引導和激勵為主的“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環境。 

                        教學是一個“良心活”,教育的重點是“用心”,這是多位教學名師的一致觀點。教師希望教好課,學生希望學好習,沒有達到如此效果,就需要思考和改進,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 

                        教育首先是對教育者的教育。在“以生為本”的理念下,教學中的諸多環節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深化,教師對于教育本質、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的認識都需要加強。要引導和激勵教師加大對教學工作的投入,積極提高自身認識和業務水平。擁有一批師德高尚、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學校的根本,是人才培養質量的保證。 

                        一流的師資隊伍關鍵在于“培養”。要建立寬松的環境,讓教師“安于教學”;要建立激勵機制,引導教師“研究教學”;要樹立師道尊嚴,建立合理評價和引導機制,讓教師“樂于教學”;建立監督和評估機制,從幫助教師職業發展,提高師資隊伍建設,評估教育效果角度發揮服務和支持作用。 

                        教育的產出是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學校提供的教育首先是學生需要的,培養目標是科學合理的,這要求學生、家長、學校、社會、企事業單位等協同研究制定。更需要得到廣大學生的認同和理解,這方面學校分劃“入學適應期”,強化“學業導師”制度都是具有針對性的。同時,高等教育確實要“嚴”字當頭,要敢于嚴抓嚴管,確保人才培養質量的底線,最嚴格的就是建立淘汰機制。淘汰不是目的,要相應的建立幫助和促進措施,建立分流和選擇機制。另外,要提供給學生更多的選擇,要允許個性發展,要因材施教。教育效果不好,可能是內容不需要、方法不生動、時機不合適,要積極地考慮問題,多以引導和激勵的方式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教與學是一體兩面的,教師和學生是兩個主角。問題并不一定是教師的,但最先做出努力和改變的應該是教師和學校。 

                        建設教育教學的環境,讓教師和學生身心愉悅,并能夠達到自我發展的預期。這內在的是人才培養的質量認證,外在的是多種選擇和自我發展的追求卓越之路。而環境的建設需要長期的、多方面的、細致的工作,我愿意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作者簡介:蘇濤,電子工程學院教學副院長,赴美培訓團成員。 

                         


                              
                              

                                              骚b色欲网